第六讲 控制职能
一、控制和计划的关系:
计划与控制就象剪刀的两刃,没有计划和目标就不能控制,而控制是管理职能的最后环节。
二、控制的定义:监视各项活动,以保证事务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重要偏差的过程。(XP75)
三、控制的目标:1、限制偏差的累计2、适应环境的变化3、处理组织内部的复杂局面4、降低成本
四、控制的过程:1、建立控制的标准2、衡量偏差信息3、采取矫正措施4、反馈
五、管理控制的特点1、管理控制具有整体性(1)是组织全体成员的职责(2)控制对象是组织的各个方面2、管理控制具有动态性3、是对人的控制并由人执行控制4、是提高职工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六、控制的分类:1、前馈控制:事前控制,在实际工作开始之前的控制。优点:。防患于未然。对行动所依赖的条件进行的控制,不针对具体人员,不会造成冲突 缺点:。前途未卜2、现场控制:在工作正在进行时的控制。具有监督和指导的作用。优点:。出现问题当场解决 缺点:
。容易受管理者时间、精力、业务水平的制约。应用范围狭窄。易形成控制者与被控制者心理对立3、反馈控制:事后控制,在工作结束之后进行的控制。应用最广泛:财务报告分析、标准成本分析、质量控制分析、业绩评定。优点:控制思路清晰缺点:亡羊补牢
七、制定控制的标准
1、确立控制对象(1)影响组织工作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环境特点及其发展趋势。资源的投入。组织活动(2)控制对象(职能管理)。人员。财务活动。作业生产管理。信息。组织绩效
2、选择控制的重点 关键点的种类:总体可分为数量标准和质量标准(DP120)实物标准、成本标准、资本标准、收益标准、计划标准、指标标准等
3、制订控制方法:(1)统计性方法(2)根据专家经验和判断(3)工程工作标准
要求:。便于对各个部门工作进行衡量。有利于组织目标实现。与未来的发展相结合。体现一致性。要经过努力可以达到。具有一定的弹性
八、衡量实际工作1、通过衡量成绩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和有效性2、确定适宜的衡量频度3、确立信息反馈制度:信息要及时、可靠、适用 衡量的方法:。亲自观察。分析报告资料。口头报告。书面报告。抽样调查
九、鉴定偏差采取矫正措施1、找出偏差的主要原因2、确定纠正偏差的实施对象:活动还是计划本身3、选择适当的纠偏措施:A临时性应急措施B永久性根治措施4、有效的控制原则:。控制应该同计划与组织相适应。控制要突出重点,强调例外。控制要具有灵活性、及时性和经济性。控制要客观、精确和具体。控制要培养员工的自我控制能力5、控制的专业领域:。预算控制。会计技术控制。质量控制。生产控制。存货控制。内部和外部审计。人事管理控制6、控制的管理机制(DP122)(1)控制的政策与计划(书面)(2)授权的有效性(3)运行的有效(4)质量和数量控制(5)支出控制(6)汇报制度7、预算控制(DP126)
8、柔性预算(DP129)A定义:根据不同的销售预测得到不同的备用预算计划的方法。B区分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及半可变成本C举例:复习量本利分析法(DP131)
9、预算控制的优缺点(DP130-132阅读)
10、例外原则(DP133)
11、控制决策:反馈闭环控制系统(DP135图12.6)
12、管理信息系统(MIS)(XP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