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进步思想家及其心理学的见解
一、达•芬奇P53
1、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是西方最先进的国家。达•芬奇的思想基本上是唯物主义并是个多方面的天才。
2、达•芬奇提出人眼对远近物体的知觉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
(1)线条透视(2)节目透视(3)空气透视(4)移动透视(5)双眼视差
二、特勒肖P55
特勒肖认为一切知识都来自感觉,应该用实验去研究自然界。并认为几何学也是根据经验的。
四、 斐微斯P58
1、 在认识论方面,斐微斯强调感性经验,认为感性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来源。
2、 斐微斯对心理学有很大的贡献,他强调情感的作用,包括积极方面与消极方面。他认为情感可以加强记忆,也可以阻碍记忆。
第四章 近代西方心理学(二)17世纪的法国和荷兰
第二节 笛卡儿
笛卡儿是法国杰出的思想家和卓越的数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他创立了解析几何,第一个将代数方法应用到几何学中去。
一、唯理论P63
1、笛卡儿认为方法论、认识论的问题是首要的问题。笛卡儿的认知论是唯理论,他相信人有固有观念(亦称天赋观念)。他看重追求知识的方法,不重视实验方法,而偏重数学的演绎推理。他认为只有象数学那样由明白无误的公理推导出来的知识才是可靠的,一切直接或间接由感觉经验获得的知识都是不可靠的。只有主观上的明白清晰才是真理的标准。笛卡儿的真理标准使他得出灵魂存在的结论。“我思,故我在”。
2、笛卡儿认为主观上明白的观念,并非来源于人的实践经验,而是人的理性中所固有的,是人的“固有观念”,也称天赋观念。笛卡儿认为,除了几何学的公理以外,说人有灵魂是人的固有观念,对空间的知觉也是人的固有观念。认为有灵魂是人的固有观念,对空间的知觉也是人的固有观念。认为世界上存在上帝这个观念,是人人都有的,因此也是固有观念。他认为,世界上只有完满的东西才产生上帝,而上帝是完满的,如上帝不存在,就成了不完满,所以上帝是存在的,其理自明。
二、心物二元论P65
笛卡儿运用他的唯理论,进一步获得了心物二元论的结论。认为世界上有上帝,有灵魂(心),有物质,三者都是不依赖他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其中,绝对独立存在的只有上帝,灵魂与物质只是相对的独立,它们须依靠上帝才能存在。
三、心身交感论P66
1、笛卡儿说身对心有更大的影响。心身两者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他对心身间的关系的看法是心身交感论。
2、笛卡儿并选择脑中的松果腺作为灵魂的驻所。
四、论反射P67
在心理学史上笛卡儿被称为反射动作学说的创始人。
五、 论情绪P68
1、笛卡儿认为有些情绪主要是灵魂的作用,著有《论情绪》。
2、六种原始情绪:惊奇、爱悦、憎恶、欲望、欢乐、悲哀。
第三节 马勒伯朗士
一、逢会论:P69
1、格林克斯提出了逢会论(亦译偶因论)。认为感觉的真正原因不是外物与人体;而是上帝。当物与人体正发生作用时,是上帝使其灵魂产生感觉,外物与人体的作用只是适逢其会,是偶然的原因。
2、马勒伯朗士是另一个逢会论者,也是笛卡儿派的唯心主义者,著有《对真理的追求》。
二、复合感觉P70
马勒伯朗士认为人的经验的单位,不是孤立的感觉而是复合感觉,是过去的经验与当前的感觉的结合。马勒伯朗士称为“复合感觉”,又叫做“自然判断”意即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判断。自然判断是人明知其不正确也无法不那样知觉。
第四节 斯宾诺莎
一、唯物主义的一元论:自因说P71
斯宾诺莎则认为只有一个,他称为上帝的实体。他所谓的上帝实则指无限永恒的自然界。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处于错综复杂、无穷无尽的因果联系中,它们存在和变化的原因,都在自然界本身之中,故也称自因说。人只能认识这无数属性中的两个,即心与物。
二、唯理论与《伦理学》一书P72
斯宾诺莎的主要著作是《伦理学》1675年,认为知识分三种:第一种是感性的知识,第二种是理性的知识,第三种是直观的知识。
三、心身平行论P73
在斯宾诺莎看来,思维(心灵)和广延(物质)并不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实体。可是他将二者看成互相平行,却不能相互决定。
四、论联想和情感P74
斯宾诺莎认为,联想的条件是同时经验到。他认为,假如人体一次被两个物体同时作用过,那么,以后心想象到其中的任何一个时,会立刻记起其他另一个。斯宾诺莎承认存在着相似联想。斯宾诺莎认为情绪有两类,一类是心的主动状态,另一类是心的被动状态。
第五章 近代西方心理学(三)17世纪的英国和德国
第一节 英国的社会背景
二、培根新工具的提出P76
1、1620年代英国唯物主义的开山祖弗兰西斯•培根出版了《新工具》,提倡求知识的新方法。培根提出要认识自然、研究自然及控制自然。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名言。
2、相信两种灵魂说,认为有两种灵魂,一种是感性灵魂,一种是理性灵魂。
第二节 霍布斯
一、机械唯物论P78
1、霍布斯认为,世界由具有广泛和各种形状的物体所构成。物体的特性只有数量上的不同而无质的差异。
2、霍布斯认为世界是无质的。世界只有一个实体,那就是物质。物质的运动是机械的。
二、论人性P78
霍布斯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私自利的,都要压迫他人,提高自己。
三、论感觉与梦境P79
1、霍布斯反对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说”,认为一切知识都由感觉开始。
2、霍布斯以为每一感觉过程发生以后,都留有残余的运动,这残余的运动就是想象。平时想象的这种残余运动比较微弱,被当前感觉过程更强烈的运动所淹没,因此平时显现不出来。只有人在睡眠时,感觉运动不存在了,残余运动才突显出来而形成梦境。
四、联想主义的萌芽P80
霍布斯以为联想是由于两种感觉的运动在发生时间上的接近。霍布斯将联想分成两种,一种是无指导的、无计划的、非恒久的。另一种是有个欲望或计划节制的。后人把前者称为自由联想。
第三节 洛克
一、经验论P80
英国思想家洛克的著作《人类悟性论》1690年出版。书中反驳了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论,宣传了唯物主义的经验论。洛克反驳当时传统的“固有观念”或“天赋观念”。用无可辩驳的事实抨击“唯理论”
二、感觉与反省两源说P81
1、洛克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经验材料来源:(1)对客观世界的感觉(2)反省
2、洛克把人所能意识到的心理现象统称为观念。又将一切观念分简单与复杂的两类。
3、 洛克以为反省是观念的另一来源,称它为内感官,以别于耳、目等外感官。他将反省称为内感官,意即反省与感觉一样是被动的。
4、 洛克的经验主义认识论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最彻底的唯物主义理论。
三、外物的原始性与次起性P83
洛克把外物的性质区分为原始性与次起性;如广延、形状、体积、动静、不可入性、数目等是原始性,外物由于它的原始性的种类与程度的不同而产生色、声、香、味等感觉的能力是次起性。
四、联想主义的开始P83
联想一直是心理学史上受到重视的问题之一。因为联想是一种普遍的、比较容易分析的心理现象。洛克最先使用“联想”这一词语。
第四节 德国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
第五节 莱布尼茨
一、唯理论P86
莱布尼茨德国第一个哲学家和心理学家。著有《单子论》和《人类悟性新论》。莱布尼茨在认识论上同笛卡儿一样是唯理论者。莱布尼茨认为存在两种真理,一种是理性真理,一种是事实真理。
二、单子论P87
“单子论”是其哲学体系的核心思想。他认为,单子有无数等级,从最低到最高。世界的最高单子是上帝,上帝也是原初单子,由他发射出一切其他单子。
三、预定和谐说P88
莱布尼茨认为单子虽然各自独立,但却与其余单子并存于同一世界内。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他创造之时已经把每一单子造得在它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反映世界的一切其他单子的状态。他用“预定和谐说”来说明心与身的关系。
四、论微觉与统觉P89
莱布尼茨将最不明白的观念,称为微觉。最明白的叫做统觉。统觉不但是最明白的观念,而且是有自觉的观念。他说,“统觉那是意识,或说,对这个内部状态的反省认识。”
第六章 近代西方心理学(四)十八世纪的英国
第一节 英国当时的社会与思想背景(了解)
第二节 巴克莱
巴克莱是近代西方主观唯心主义的鼻祖,是英国唯心主义经验论心理学思想的主要代表。著有《视觉新论》和《人类知识原理》。
一、存在就是被感知P93
巴克莱地名言是:存在就是被感知。他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不被感知之物,而感知是人的精神活动,是人的主观的方面。
二、空间知觉的经验论P94
1、巴克莱在他的《视觉新论》中提出空间知觉的问题,人的视网膜如何感知对象的距离,他也是运用联想的原理来说明的。
2、巴克莱用联想主义的分析方法分析空间知觉,没有太大的错误,是对以往古人见解的很好整理和总结。
第三节 休谟
一、不可知论P97
休谟是十八世纪英国近代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继承了巴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他认为外在世界是否存在是不可知的,他把世界的一切归结为主观现象或经验,否认心理活动的客观来源和生理基础。
二、联想主义P100
休谟认为联想的条件包括:(1)相似(2)时地接近(3)因果关系
第四节 哈德烈
一、振动说P100
1、哈德烈是十八世纪英国资产阶级进步思想的代表,是系统的联想主义心理学的缔造者。他基本上是唯物主义者,强调心理对生理的依存性,被称为生理心理学的创始人。
2、哈德烈认为振动是神经的一种活动,前人都把神经管看成是空心的,认为活动精气在其中传导。
3、哈德烈认为,神经不是空管而是实体组织,神经能传导是因为它能振动。振动是上下波动,本身垂直运动而作向前推进的纵波运动,这是脑的细微运动,传导是按神经表面水平传导。
4、微振是指神经的振动是由外物引起的,引起之后在脑中要保持一段时间,这时的振动就叫微振。微振与振动基本一样,只不过微振在振动的份量上更加微弱,二者没有性质的区别只有量上和程度上的不同。
5、哈德烈反对洛克地反省说,承认感觉是认识的源泉。
二、系统的联想主义P102
1、哈德烈受洛克影响,他对联想心理学加以系统化,是系统化的联想主义,他认为联想其实就是一种,联想的条件就是一个:时间的接近。
2、哈德烈认为联想的条件只是时间接近,联想包括同时联想和相继联想。三大联想规律可以归结为一个规律即接近规律。
三、三条次级联想律P103
(1)复杂观念的性质不是简单观念性质的算术总和;而是具有新的性质。
(2)原来有意识的活动,由于多次重复,最后可能变成无意识的活动,他称之为“次起的自动化活动”。
(3)有些观念的强度和生动性会由于联想传染到与它相联的其他观念。他认为人的同情心,怜悯心就是这样由联想发展起来的,他认为人的高尚品质都是由联想养成的。
第五节 苏格兰学派
一、兴起的背景P105
休谟的不可知论主张没有外物不可知,有没有灵魂与上帝不可知。因此苏格兰大学的教授为维护宗教信条就出来反对他的学说,这些人就是所谓的苏格兰学派,又因为他们自称根据常识立论,又叫常识学派。他们反对联想心理学,强调心的主动性。
二、代表人物:黎德与司徒亚特P106
三、心的主动论P107
苏格兰学派反对联想主义,强调心有主动性,相信材能心理学。
第七章 近代西方心理学(五)十八世纪的法国
第一节 法国当时的哲学和社会思想代表
一、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P109
在1748年出版《论法的精神》的孟德斯鸠是代表大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他认为社会生活服从自然规律,而不是服从什么天命。
二、拉美特利(人是机器)P109
拉美特利的著作《人是机器》,人就是机器,根本不需要什么灵魂。
三、狄德罗P111
提出意识是人脑的属性,人脑是思维的器官。
四、爱尔维修(教育万能论)P112
1、爱尔维修认为心理活动来源于外部客观世界,感觉能力是高级组织的物质的反映,但他过于夸大感觉的作用,他是机械唯物论的感觉主义者,他的心理学思想强调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性格形成的决定作用。他是教育万能论者,他认为人是教育的产物。
2、爱尔维修强调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性格形成的决定作用。他反对先天素质决定论,认为人生下来时根本没有任何倾向。人们知识和性格各不相同由于人出生后的环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人是教育的产物。
五、卢梭(民约论、主情说、儿童教育论)P114
卢梭著有《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他的教育主张中表现了感觉主义认识论的倾向。他主张进行自然教育,主张培养孩子走向自然。他主张人应该回到接近自然的状态,应该给儿童以自然的教育,避免受文化的影响。
第二节 孔狄亚克
一、感觉主义心理学P116
1、孔狄亚克认为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来源,他把各种心理过程都归结为变相的感觉,他反对笛卡儿的“天赋观念”,也反对洛克的“反省说”。
2、他著有《人类知识起源论》、《感觉论》,他把洛克唯物主义经验论心理学思想发展成为感觉主义心理学思想,这是他的心理学思想的特点。
3、狄亚克承认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来源,他认为心理过程是感觉的变相。
4、感觉主义的认识论和感觉主义的心理学的区别,感觉主义的认识论认为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来源,感觉主义的心理学认为一切心理过程都只是感觉的变相。
5、感觉主义是一种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他们相信人的认识都来源于感觉经验。
6、他主张感觉主义心理学,认为一切心理作用都是由感觉转变而出。
第三节 两个早期的生理心理学者波纳和卡巴尼斯
一、波纳(身心平行论、感官分工说)P119
1、查理•波纳是瑞士的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他用神经的运动来说明心理过程,他不认为感觉是神经的直接结果,而认为是那个运动不可分的后事。他的神经特殊纤维说又叫感官的分工说。
2、所谓感官分工说就是主张不同的感官适应不同的物质刺激,而每一感官又有不同的分工。
二、卡巴尼斯(神经阶层说、内部感觉)P120
1、笛卡儿说的我思故我在,我是指灵魂,卡巴尼斯认为我是指脑,是指神经系统。
2、卡巴尼斯提出神经阶层说,认为神经分为高层和低层,神经系统的高层是脑,低层是脊髓。高层具有意识,包括感觉、思想和意志;低层没有意识,而只有一种反射活动或动作。高层和低层之间还有一层,即中层,也就是说,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有半意识。
3、卡巴尼斯提出内感觉,内部感觉不是指洛克所说的反省的内感官,是在人的全部意识之中代表内脏、肌肉和膜等的状态的感觉,即后来说的机体感觉和本受感觉。内感觉属于神经低级阶层的作用,这种作用和机能不被意识到,这种低阶层的内感觉虽不被意识到,但还是能起心理的背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