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解释:
1、心理测验:根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人的行为加以确定。即根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
2、智商及计算公式: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施太伦提出,是心理年龄除以实足年龄所得商数,即为智为商数或比率商数。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推孟编制的“斯坦福一比内量表”中正式引用了智力商数并加以改进。为去掉商数的小数,将商数乘以100,用IQ代表智商,其公式为:
MA(心理年龄)
IQ(智商)=————————×100
CA(实足年龄)
3、客观化测验:在此类测验中,所呈现的刺激词句、图形等意义明确,只需被试者直接理解,无须发挥想象力来猜测和遐想。
4、投射测验:指向被试者提供一些未经组织的刺激情境,让他在不受限制的情境下,自由地表现出他的反应,分析反应的结果,便可推断出他的人格结构。在这里,刺激情境对决定被试者的反应并不重要,它的作用只像银幕一样,把被试者的人格特点投射到这张银幕上来。因此,利用这种方法编制的测验被称作投射测验。
二、简答题:
1、如何正确对待和使用心理测验?
答:⑴测验使用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格。首先,施测者必须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并接受实验心理学的训练;其次,施测者必须接受严格、系统的心理测验专业训练,熟悉有关测验的内容、适用范围、测验程序和记分方法等;再则,测验的使用者既要有能力,又要恪守一定的职业道德。
⑵慎重选择测验量表。每一种测验都有其特殊功能,因此对被试采用何种测验,应慎重考虑。选择测验时也应了解它的信度和效度,起码应懂得信度和效度的含义。此外,每个测验都有它的适用范围和年龄范围,超越其范围便不能使用。
⑶与被试者建立良好的协调关系。在测验过程中,主试者对被试者的态度应该是关心、热情、真诚和有耐心的,与被试者建立良好的协调关系,以设法引起被试者对测验的兴趣,取得他的合作,使其表现出真实水平或实际情况。
⑷正确解释测验结果。心理测验可为临床工作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但不能机械地依赖这些信息,不能机械地使用测验结果,要懂得如何解释测验分数。一般来讲,合格的主式者会结合有关影响测验分数的因素对同一个分数作出不同的解释。
⑸注意测验的保密。对测验的保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测验内容的保密;二是对测验结果及个人隐私的保密。对于大多数心理测验来说,泄露测验内容,可能会使测验失效。因此,对测验的出版发行必须严加限制。对测验结果及个人隐私的保密,指在整个测验过程中得到的资料,应由有资格的专业人员妥为保管,只供心理评估参考,不得让其他人或机构知道。
2、简述韦氏智力量表的组成及计分方法。
答:韦氏智力量表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编制的一组智力量表。韦氏智力量表有三种:一是韦氏成人智力量表,其前身是1939年韦克斯勒编制的韦克期一贝勒维智力量表,此量表于1955年修订成目前使用的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二是韦氏儿童智力表,于1949年编制;三是韦氏学龄前及幼儿智力量表,1963年编制,1967年最后完成。
计分方法:每个被试者的各项分测验成绩(精分)最后可换算成以10为平均数、3为标准差的量表分,再根据各分测验的量表分计算出言语量表分、操作量表分和总量表分,据此按被试者的年龄在相应智商表中查出等值的智商,即言语智商(VIQ)、操作智商(PIQ)和总智商(FIQ)。
3、如何解释智力测验的结果?
答:⑴不能以一次测验来确定智力水平。首先,测验是有误差的。被试接受测验时的心情、身体状况、动机态度等,都会对测验结果有一定影响,尤其是首次接受心理测验时,会出现不应有的失误,这些都影响测验的分数。其次,人的一生中智商会产生许多变化。测验的分数在短时间内有预见性,时间越长预见性越差。⑵测验要智力的开发服务。测验的目的绝不是给每一个人贴上智力高低的标签,而是为更好地开发人类的智力服务。测验应该有助于因材施教,使教育措施更符合儿童个体的需要。
4、简述明尼苏达多相个性调查表组成及使用方法。
答:⑴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 MMPI)问世于1943年,由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哈特卫和麦金利合作编制而成。该测验的问世是自称法人格测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人格测验的研究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到目前为止,它已被翻译成各种文字版本达100余种,广泛应用于人类学、心理学和医学领域,是世界上最常引证的人格自称量表。MMPI一共有566个条目,包括14个分量表,其中10个为临床量表,4个为效度量表。临床量表是:a. Hs(Hypochondriasis)疑病量表;b. D(Depression)抑郁量表;c. Hy(Hysteria)癔病量表;d. Pd(Psychopathic deviate)精神病态量表;e. Mf(Masculinity-femininity)男子气量表、女子气量表;f. Pa(Paranoia)妄想狂量表;g. Pt(Paranoia)精神衰弱量表;h. Sc(Schizophrenia)精神分裂症量表;i. Ma(Hypomania)轻躁狂量表;j.Si(Social introversion)社会内向量表。效度量表是:a. Q(Question)不能回答的问题,或用“?”代表;b. L(Lie)说谎分数;c. F(Validity)诈病量表;d. K(Correction)校正分量表。
⑵MMPI的记分运用电脑或“套版”统计,可以得出14个量表上不同的分数,这是原始分。由于每个量表的题目数量不同,各量表的原始分数无法比较,因此需要换算成T分数。如果T分在70以上(按美国常模),或T分在60分以上(中国常模),便视为可能有病理性异常表现或某种心理偏离现象。另外,还要作出得分的剖面图,以对被试者的测试结果作全面、综合的分析。
5、使用评定量表常见的评定误差有哪些?如何减少评定误差?
答:⑴严格误差。在评定时评定者吹毛求疵,多方挑剔,给分过严,使症状分数集中在量表的高分端。⑵宽容误差:对任何一个受评定者都选用较优的评语,给分过宽,不愿给人作出不好的评定,使症状分数集中在量表的低分端。⑶趋中误差:有些评定者倾向于把评定者放在量表的中间,尽量避免作出极端的评定,使症状分数集中在量表的中间段。以上三种误差都将缩小分数的分布范围而使评定的信度和效度降低。⑷逻辑误差。有些评定者把他认为相互联系的症状都作同样的评定。⑸“光环”效应。对一个人的看法影响了对具体症状的评定,或以偏概全,对某一方面的看法影响了其他方面症状的评定。
减少评定误差的方法:⑴在评定者作评定之前要对他们进行有关量表评定的训练,使他们切实把握评定标准,了解所要评定的各种症状的具体含义,并熟练评定量表的使用方法。⑵不同的量表适合于不同的对象,除了病种以外,还有年龄或住院和门诊的限制。例如抑郁自评量表(SDS)适用于有抑郁症状的成人。⑶对于评定量表上的各个点不能只给一个简单的数字,而应以重要的关键性症状作出明确说明,最好为每个等级制定出一评分时的参考指导,对初学者掌握量表的评分有一定帮助。⑷评定等级的划分不可过细。研究表明,只有受过严格训练的专业人员才能区别11个等级,大多数人对于7级以上就不能作出有效的辨别了,所以通常等级的划分都在3-7级之间,而以采用5个等级最为常见。⑸开始评定时,最好由两位或更多的评定者分别评定,其中一人作为检查者,其余为观察者,待各评定者评定的等级差异较小时,才能分别独立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