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文化艺术
画圣:吴道子
诗圣:杜甫、白居易
诗仙:李白
茶圣:陆羽《茶经》
书圣:王羲之《兰亭序》
医圣:张仲景
药王:孙思邈《千金方》
一、 文学
(阅读)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我们的祖先在文学领域中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为我们留下了大批不朽的文学作品。就题材而言,散文、诗、词、曲、戏剧、小说等无所不包。许多作品不仅在国内,也在海外广为流传,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受当时社会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影响,其文学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特点。
文学的时代特点:1、如先秦文学以散文、诗歌为主;2、汉、魏、两晋、南北朝,在赋这一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上取得的成就尤为突出;3、唐代的诗歌创作达到了主高峰;4、宋元时期,词、曲、戏剧空前繁荣;5、明清两代,一种更加通俗而接近生活的文学形式——小说兴起并迅速发展,同时在戏剧领域里也取得了新的成就。无论何种形式都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文学瑰宝。(务必记住)
二、 戏曲(以下作为问答题掌握)
中国的戏曲的起源与发展:是中国民间说唱和舞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渊源最早大约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汉代民间广泛流行着的一种将说唱与舞蹈动作结合在一起的“百戏”。
唐代始发展为融歌唱、舞蹈、道白和表情动作为一体的戏曲。
北宋年间,一些词人用一种词牌填写多首歌词,连续描述一个故事,同时在民间的“勾栏”(大至相当于后代的戏园子)之中,也出现了由多名演员共同表演、歌舞并重、故事情节相当复杂的长篇杂剧。
杂剧在元代得到很大的发展,它综合并发展了宋代杂剧和金代诸宫调,曲调更加丰富,舞蹈更加优美,情节更加曲折。一般每剧分四到五折,各折间加“楔子”进行联络;每折由若干套小曲组成,每套小曲一调、一韵;演出时歌舞并重,杂以道白和丰富的表情动作,从而构成了完整的艺术整体。杂剧的兴盛,与宋元以来城市的发展有直接的关系。在大都等主要城市中,杂剧是当时人最为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剧作家和大批优秀剧目,其中尤以关汉卿及其作品影响最大。
明代的戏曲在宋元杂剧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嘉靖年间,昆山乐工魏良辅与剧作家梁辰鱼合作,对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昆山腔加以改造,创造了昆曲这一剧种。后传至北方,成为南北各地最受欢迎的戏曲剧种。在众多的明代剧作家和戏曲剧目中,以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影响最为深远。
清朝的戏曲较前代更为普及,茶楼、戏园子等也更加普遍,一批贴近人民生活、雅俗共赏的地方戏曲逐渐兴起,如梆子、川剧、秦腔、豫剧等多达数十种。大都文词通俗,曲调清新,形式活泼、情节生动,富于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受到各的阶层群众的普遍欢迎。被誉为东方戏曲艺术的杰出代表和中国“国粹”的京剧,就是在这种情况汲取了昆曲及多种地方戏的长处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京剧的产生:一般皆追溯到四大徽班进京。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务必记住)
四大徽班是: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务必记住)
(以下内容为阅读材料)浙江盐务大臣为恭祝乾隆帝80岁寿辰,特征集安徽三庆班入京演出,受到京城各界的欢迎。随后,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诸徽班接踵而至。不久启秀、霓翠并入其它四班,始有“四大徽班”之名。大约同时或稍后。汉调诸班也相继入京。两个剧种的艺人们在京经常同台演出,相互观摩,取长补短,逐渐融合,又吸收了昆曲、梆子、秦腔、曲艺等多个剧种的表演方式和唱法,才最终形成了京剧这一新的戏曲形式。并迅速发展为全国最为流行的戏曲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