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导游基础知识复习资料-11

导游基础知识复习资料-11
作者:深圳教育在线 来源:szedu.net 更新日期:2008-1-22
二、皇族成员及其特权地位 
皇族:在封建社会中,不仅皇帝本身的权位至高无上,凡与之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人无不享有常人无法企及的特权和地位。这一以宗族关系为纽带构成的特殊阶层,称为“皇族”(或宗室)。(务必记住) 
(阅读)在古代法律中,常有“议亲”、“议贵”的条款、皇祖成员犯法,只要不是谋反大逆等十恶不赦之罪,照例减等治罪,甚至逍遥法外。所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通常是欺骗人民的谎言。然而,正是这些“金枝玉叶”、“凤子龙孙”,在历代激烈的皇位争夺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 
(一)太上皇 
太上皇也称上皇,用于皇帝对自己父亲的尊封,始于秦始皇对其父庄襄王的追封。后代一般老皇帝退位后即被尊为太上皇。(务必记住) 
(阅读)古人崇尚孝道,作为万民之尊的皇帝,当然要对自已的父母表示极度的恭敬和孝顺。因此,太上皇的地位极为尊显,不仅皇帝本人每天要晨昏定省,文武百官也要定期朝贺。但太上皇一般并无实权,不能或不便干涉朝政,与当皇帝的儿子关系往往也并不十分融洽,有的甚至矛盾很深。 
(二)皇太子(皇太孙、皇太弟) 
皇太子:为皇位法定继承人的称号。(务必记住) 
(现场导游时要求)秦汉以后,历代皇帝一般都要在生前预立皇太子以为储君。立皇太子要举行盛大的典礼,经过正式的册封仪式加以确定。朝廷设有专门的太子官署,执掌皇太子的读书、习艺及生活起居。皇太子成人以后,要跟随父皇学习对朝政事务的处理,皇帝出巡或因它事离京时,常留皇太子在京主持朝政,所以一般年长的皇太子对朝政事务并不陌生。唯其如此,才能保证登极后立即掌握朝权,不至大权旁落。但也正因因为皇太子往往在老皇帝生前便掌握了部分权利,又常有些善于钻营者利用各种机会结好于皇太子,以期将来新君即位能保持和发展自己的禄位,至使老皇帝时常感到自己的权位受到来自皇太子及太子党的威胁,父子间的猜忌和防范不断加深。不仅如此,凡与之相关连者无不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想方设法实加自已的影响。历史上,由此造成的父子反目成仇,直至兵戎相见的事例不胜枚举。 
按周初确立的宗法制度,立皇子必须遵循“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却不管这位嫡子(或长子)是否有能力担负起治理国家的重任,也有的皇帝希望按自己的好恶来选择接班人,但往往因此遭到那些宗法制度的卫道者们的反对,从而引起激烈的纷争,不仅时时困扰着皇帝,有时甚至会祸及皇太子本身。另外,由于皇太子的的皇储地位对他人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故不免引起其他皇子的野心觊觎,采取各种手段诋毁皇太子,破坏其形象,进而达到取而代之的目的;而皇太子本人,更是无时无刻不感到来自周围的严重威胁,不得不想方设法消除威胁自己地位的各种势力。这种因争夺皇储之位引起的兄弟阋墙、手足残杀,在历史上更是屡见不鲜。 
作为皇位的法定继承人,除了皇太子之外,还出现过“皇太弟”、“皇太孙”等名号。 
皇太弟:当皇帝的弟弟被指定为皇位继承人时,即称“皇太弟”;(务必记住) 
皇太孙:以皇太孙的身分直接被指定为皇位继承人的,称“皇太孙”。(务必记住) 
(三)诸王及一般皇室成员 
诸王:一般情况下,皇帝的儿子除嫡长子作为皇位的法定继承人被立为皇太子外,其余则封为诸王。(务必记住) 
(阅读)皇子封王,始于汉初,以后历代相沿。诸王的地位极为尊贵。仅次于皇帝,其礼仪、器用及衣、食、住、行、等皆有一定的规制,他人不得僭越,显示出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 
诸王权势的大小,历代不尽相同,比较起来,当以汉初、西晋及明初诸王的权势最大。历史上,藩王不受朝廷控制,甚至起兵造反之事也大多发生在上述时期。 
除皇子之外,其他宗室成员一般也享有封爵及俸禄,历代对此都有相应的规定。 
(四)公主 
公主:为帝王女儿的封号(务必记住) 
地位极高,一般视同亲王或列候、其礼仪、府第、服饰、俸禄等皆有专门的规制,非常人所能企及。 
下嫁: 公主出嫁,称“下嫁”,礼节隆重,仪制繁复。(务必记住) 
尚公主:娶公主者称为“尚公主”。例加驸马都尉官衔,清代称为“额驸”。(务必记住) 
皇帝嫁女。往往服从政治需要,作为笼络重臣或外邦首领的重要手段,而对公主本人的意愿和幸福却很少顾及。如西汉时期,匈奴、乌孙等北方少数民族势力强大,对汉朝构成很大的威胁。为求得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汉朝曾长期奉行“和亲”政策,先后将13位公主远嫁匈奴、乌孙。另外,随文帝时将义城公主嫁与突厥可汗,唐朝也曾先后将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嫁与土蕃赞普等等。所有这些,无疑对安抚少数民族,换取和平环境,以及促进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而她们本人则为此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公主一般不参与朝政事务,但也有例外,如唐朝的太平公主、安乐公主等,恃宠而骄,索贿揽权,但最终都没得好下场。 
绝大多数公主生于安乐之中,享尽荣华富贵。但也有少数生逢末世,国破家亡的公主,或遭屠戮,或为奴婢,命运坎坷凄惨。 
三、后妃制度 
后妃制度:古代后妃包括太皇太后(皇帝祖母)、皇太后(皇帝母亲)、皇后(皇帝正妻)以及大大小小的妃嫔(皇帝姬妾)。(务必记住) 
(现场导游时介绍)历代后妃等级众多,名号复杂,以清朝为例,共设皇后一,居中宫(即坤宁宫),以下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六宫、西六宫。各宫分置宫女若干供役使。后妃中,地位最高的是皇太后,皇帝每天要晨昏定省,皇后及众妃嫔更是随时承欢侍奉。历史上,皇太后多数静居深宫,颐养天年,并不过多干预朝政事务,但也有一部分人或由于形势所逼,或为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而临朝称皇帝或垂帘听政,从而登上了权力的顶峰。 
后妃历史变故:夏商时期,天子之妻称妃,周朝始称后。秦始皇称皇帝,封其正室为皇后,历代相沿而成定制。(务必记住) 
(现场导游时介绍)历代立后首重其德。皇后要代皇帝管理后宫事务。表率六宫,母仪天下,只有品德端正的人才能令人真心敬服,治平家事,使皇帝无后顾之忧。 
(现场导游时介绍)后宫中,除了皇太后之外,更多的是大大小小的妃嫔。她们的地位和作用虽远不及皇太后和皇后,但其中也有些人或因容颜秀美,或因诞育皇子而受到皇帝的宠爱,有的甚至因此而登上皇后或皇太后的宝座。可见,若想出人头地,必须获得皇帝的宠幸。历代后宫因争宠而彼此残害之事史不绝书。 
另外,古代帝王为将生前的淫逸享乐带到身后,往往强迫大批妃嫔宫女为其殉葬。夏商时期,人殉之风盛行,周朝以后逐渐减少,代之以陶俑、铜俑等实物模型,但人殉之事仍时有发生。明太祖朱元璋去世时,共有46名妃嫔、宫女为之陪葬,后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死时皆有人殉葬。直到明英宗朱祁镇临终前,才下诏将人殉制度正式废止。 
人殉制度正式废止时间:明英宗朱祁镇临终前,才下诏将人殉制度正式废止(务必记住)

报 名 此 课 程 / 咨 询 相 关 信 息
【预约登门】 【网上咨询】 【订座试听】 【现在报名】
课程名称
导游基础知识复习资料-11
真实姓名
* 性 别
联系电话
* E-mail:
所在地区
咨询内容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04-2010 www.szedu.net 深圳教育在线 版权所有
中国·深圳
粤ICP备0602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