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古代文学作品选二》自学笔记--金元部分(二)

《古代文学作品选二》自学笔记--金元部分(二)
作者:深圳教育在线 来源:szedu.net 更新日期:2008-1-2
白沟(宝符藏山自可攻)
  ○刘因,字梦吉,号静修。
  ○作者对北宋灭亡的原因进行探讨,他认为,早在宋朝开国之初的边境政策中就已经种下了后来覆亡的祸根。假如宋初收复了幽燕,那么宋朝边境上的攻守之势就会发生很大变化。他推崇宋太祖,因为宋太祖曾积藏金帛以谋取幽燕。靖康之耻是宋朝长期以来推行苟安妥协政策的必然结果。通过对北宋灭亡原因的探索,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万端感触。
  岳鄂王墓
  ○赵孟兆页,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封魏国公,能诗善文,有《松雪斋集》行世。
  ○主题思想:本诗通过凭吊岳飞墓,沉痛地追忆了南宋统治集团杀害抗金名将岳飞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抒发了作者缅怀故国山河、抨击上层统治集团误国政策的民族情绪。
  ○颔联和颈联评论了岳飞之死与南宋灭亡之间的联系,作者通过对比的写法,谴责了南宋统治集团不以国家为重的误国政策,指出这不仅辜负了中原父老的期望,也由于杀害岳飞,自毁长城,导致了连偏安局面也无法维的恶果。
  ○尾联从历史的追忆和评信纸中回到眼前景,由景生情,因情入景,用拟人化的手法,西湖就像一位历史的见证人,在回顾这一段历史时也悲痛不堪。
  ○此诗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对眼前景的描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无不带着浓势的感情。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工散曲,能诗,多写弃官后的田园隐逸生活。
  ○此曲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示了封建统治的本质:无论朝代如何更迭,受苦的总是老百姓,从而表达了对苦难百姓的深切同情。
  ○触景生性,将历史与现实联结起来。作者目睹了灾民哀鸿遍野的惨景,看到险要的峰峦、滚滚的波涛,使潼关成为千古兵家必争之地,潼关屡经战争的洗礼,作者由此想到曾在附近建都的秦汉,如今烟消云散,但这期间有多少百姓死于无辜。结句尤为精警,一针见血,感人至深。
  ○拟人笔法:在作者看来,作为历史见证人,山山水水仿佛也是有感觉的,它们为频繁的战争而“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潼关东临崤山,西近华山,山山相连,所以说“如聚”。上有高山,下有大河,黄河波涛滚滚,一个“怒”字表明动态,写得气势非凡。化物我为一体,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结句的深刻含义:作者身临潼关古道,遥想赫赫有名的秦、汉两代王朝初兴之时,统治者都曾驱使黎民百姓为之建造华丽宫殿,而这一切顷刻间又随着王朝更替的战争烟火化为一片焦土,因此发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感叹。在这种感叹中凝聚了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谴责和对人民苦难命运的深切同情。
  一支花套——湖上归
  ○张可久,字小山,专力散曲创作,有《小山月府》。
  ○这套曲描写一次携姬游西湖,赏月观花、唱曲弹琴的过程,处处流露着封建文人的风流生活情趣。
  ○色调明快,文笔流畅:作者抓住西湖夜晚恬静清幽的特点,铺开描绘,使人物潇洒风流的举态与之十分和谐地融为一体,构成一组婉转流动的月夜欢乐图。
  ○巧妙而贴切地融化用前人诗句,如林逋的“晚山浓似佛头青”、“疏景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等。这些诗句皆与本篇所写的人物的活动、心情,以及自然景致有相似之点,信手拈来,增添了伤口的意境和美感。

水仙子——寻梅(冬前冬后几村庄)

  ○乔吉,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剧作都是才子佳人剧,有《扬州梦》、《两世姻缘》、《金钱记》。
  ○此曲记述了寻梅的经过和心境,以孤山寒梅象征一种高洁脱俗的节操。
  哨遍——高祖还乡
  ○睢景臣,杂剧《屈原投江》
  ○全曲以一个乡民的口吻,嘲讽了汉高祖刘邦“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时夸耀乡里的行径,并以蔑视的态度否定了封建最高统治者的尊严。
  ○化庄严为滑稽的讽刺手法:把那些体现封建帝王威严神圣的仪仗、侍从写得十分稀奇古怪、滑稽可笑,极具有讽刺味道。写还乡皇帝的本来面目,以尖刻的斥责揭露了他过去种种无赖嘴脸,具有一种嬉笑怒骂的风格。
  西厢记—拷红
  ○王实甫,大都人,擅长写“儿女风情”,《丽春堂》、《破窑记》、《西厢记》。
  ○作品热情歌颂了主人公崔莺莺和张生对爱情的追求,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自由幸福的摧残,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思想。
  ○红娘的性格特征:性格真率,为人热心,办事聪明,机智勇敢。
  ○此折戏剧冲冲突:红娘机智勇敢地同老夫人进行的一场斗争。戏一开场,老夫人兴师问罪,气势很凶,红娘巧妙地避开老夫人的锋芒,抓住她赖婚失信一点,转守为攻,把莺莺和张生的私下结合全推到了老夫人身上。红娘以理辩争,击中了老夫人的要害,“拷红”变成红娘责怪老夫人。
  西厢记——长亭送别
  ○王实甫。老夫人被红娘驳倒,同意将莺莺许配张生,但又逼着张生上朝取应,张生无奈,只得与莺莺分离,这一折写离别。
  ○崔莺莺:感情细腻,纯真而又充满内心矛盾,情深意真,悲切伤感。
  ○张生:
  ○景物描写的作用:在这一折中,优美隽永的景物描写与抒情、叙事融为一体,烘托出人物复杂的感情与微妙的心理。在长亭送别时,张生满怀离别的伤感,莺莺则在内心混和着离愁、压抑和忧惧。本折的景物描写紧密围绕这些感情变化来布置。[端正好],描写秋风渐起,北雁南飞,黄花满地,红叶满川,写这些萧瑟悲凉的景物,目的是衬托莺莺“离人泪”的悲伤情感。“下西风黄叶纷飞”,显得更为悲哀凄凉。张生远去时“青山、疏林、淡烟、暮霭、秋风、马嘶”等一连串富有牲的暮秋景物无不渗透着崔莺莺的离愁别恨,烘托了莺莺的恋恋不舍之情。[收尾]“四周山色中,一鞭残照里”的景物描写,更刻画了莺莺的怅恨不己,情景交融,余味无穷。
  ○心理描写对塑造莺莺形象的作用:作者着力描写了崔莺莺由痛苦无奈到埋怨父母再到忧惧张生的心理变化,塑造了一个感情细腻,纯真而又充满内心矛盾的少女形象,多层次地展示了莺莺“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内涵。“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以夸张的手法表现离别对她心灵的强烈震撼,一支[叨叨令],将一个行将遭受离愁折磨的少女孩子心绪描摹得十分生动。当着老夫人和众人的面,莺莺向张生敬酒时的唱词表现了她强烈的埋怨情绪和微妙的心理波动。[四边静]曲转而为张生可能“停妻再娶”而忧心忡忡。[耍孩儿]曲唱出她的痴情,[五煞]刻画她思虑周详,对张生关心体贴,无微不至的一面。[一煞]写尽了她怅恨不己的心理。此折细腻而多层次地展示了崔莺莺复杂的心理活动,成功地塑造出一位情深意真、悲切伤感、忧思怨望的女性形象。
  题苏武牧羊图(未入麒麟阁)
  ○杨维桢,字廉夫,号铁崖,东维子,别号铁笛道人。其诗被称为“铁崖体”(评“上法汉魏,而出入于少陵,二李之间”)。受李贺影响,奇诡怪癖。
  ○此诗为题画诗,歌颂了苏武坚贞不渝的民族气节。
  ○思想内容:既写了苏武在冰天雪地中持节牧羊,也写苏武与李陵相别,以李陵的羞惭痛苦,映衬苏武的高风亮节;还写了苏武回朝后,在甘露之年被图画到麒麟阁的光荣,从而概括了苏武的一生。

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

  ○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工篆刻,善书画,尤以画没骨梅花著称,自题“梅花书屋”,有《竹斋集》行世。
  ○以梅喻人:这首诗通过咏梅,表现了王冕了人格。他高洁其身,“不同桃李杂芳尘”,同时又渴望有朝一日脱颖而出,兼善天下,梅花是作者品格的象征,抒发了他耿介正直,轻视富贵的节操和品格。
  ○梅花写得极其生动形象,“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在动态中,写出了梅花之美,给人一种飘逸之感。
  琵琶记——糟糠自厌
  ○高明,字则诚,自号菜根道人,后称东嘉先生,编写南戏《琵琶记》、《闵子骞单衣记》,诗文《柔克斋集》。
  ○梗概:蔡伯喈为人忠孝,同赵五娘结婚后本不想应考,但父亲不从;中状元后,曾拒绝牛丞相招赘,牛丞相不从;欲辞官,朝廷又不从。蔡伯喈进京后家乡严惩灾荒,父母饿死,赵五娘埋葬了公婆,一路乞讨,进京寻夫,终与丈夫团聚,并得到朝廷旌表。
  ○赵五娘:是封建社会中一个下层劳动妇女,在她身上突出体现了封建时代劳动妇女忍受困苦同命运抗争的性格和精神。她善良、勤劳,在丈夫蔡伯喈进京赴试不归、家乡又遇严重灾荒的境况下,挑起一家人生活的重担。为了奉养公婆,她变卖了钗环,而自己却咽糠充饥。公婆死后她卖发营葬了双亲,一路乞讨进京寻夫。显示了她中华民族女性的坚韧和纯朴。
  ○主要情节对塑造赵五娘形象的作用:这场戏的矛盾冲突有两层,第一层是“乱荒荒不丰稔的年岁”与主人公一家生活的冲突。赵五娘以糟糠为食,把仅有的粮食留给公婆,这是人同自然和社会的冲突,反映了封建时代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第二层是主人公内心的道德观念与命运的冲突。饥饿和丈夫不归,使赵五娘痛不欲生,但一想到公婆无人奉养,她又顽强地生活下去。她的牺牲很大程度上是在实现一种伦理道德对她的要求。在这种充满心灵痛苦的冲突中,赵五娘那种纯朴坚韧的性格与至贤至孝的品德,最完善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语言特色:凄怆动人,以本色语传写真情。
  上京即事(牛羊散漫落日下)
  ○萨都刺,字天锡,号直斋,蒙古族人,诗风于浓艳细腻之中流露出自然生动。
  ○描写北方边塞风景的特点:①小诗充满着对比和律动感,落日下的静谧和卷地而起的朔风是动与静的对比;日暮时的暖光与月光下“沙似雪”的冷光是色调的对比:“野草生香乳酪甜”给人的暖烘烘的感觉与“家家行帐下毡帘”给人的寒冷感觉,则又是温度上的对比。②作者选择的动态词汇准确:牛羊是“散漫”落日下,野草是“生香”,朔风是“卷地”,家家行帐用“落”字来描叙。这一切提示出北方边塞的风光和民俗的特点。
  满江红——金陵怀古(六代豪华)
  ○萨教刺,
  ○主题:本篇抒发了青山常在,碧水常流,而繁华富贵的人事却如过眼烟云、稍纵即逝的感慨,强调了人事与自然的对立。借咏六朝帝都景物的盛衰,感叹贪欢怠政之误国。
  ○写景抒情一气呵成,使景与情融为一体,一切情均寓于景中,凡景物都染有作者的主观色彩。对景物的描写打破了时空的束缚,春景、秋景被剪辑在一起,统一在作者所要表现的主观情感中。
  ○化诗入词,活用典故:前半片套用刘禹锡《乌衣巷》和《石头城》的诗意,改写成“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敏锐地捕捉住刘诗所要表达的意境,又加以变化。在“听夜深寂寞打空城”之后又添上“春潮急”,这一改动不仅在情调上给词的上半片越来越低沉的情绪上加进了激素,引起波澜,“春潮急”又象征着词人澎湃激动的心潮。因此就同词的下半片“思往事,愁如织,怀古国,空陈迹”发生了情感和逻辑上的联系,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报 名 此 课 程 / 咨 询 相 关 信 息
【预约登门】 【网上咨询】 【订座试听】 【现在报名】
课程名称
《古代文学作品选二》自学笔记--金元部分(二)
真实姓名
* 性 别
联系电话
* E-mail:
所在地区
咨询内容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04-2010 www.szedu.net 深圳教育在线 版权所有
中国·深圳
粤ICP备0602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