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桥(州桥南北是天街)
○范成大使金途中,每到一处,每遇一事,有所感慨随即写下。它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深情,对历史上卫国抗敌英雄的景仰,对赵宋王朝最高统治者昏庸无能导致亡国的谴责,而且还反映了沦陷区中原父老渴望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焦急心情及诗人的无限悲愤与感慨。
○艺术特点:感情真切深沉,场面描写生动感人,语言朴实自然,选择典型环境:北宋汴京州桥,描写中原父老在此等候南宋皇帝的到来。“真有”二字表现出中原父老既迫切希望,又将信将疑的神情。
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
○范成大,为组诗,五组六十首。
○内容和风格:组诗描绘了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反映了农民的劳动生活,以及受地主和官府剥削的悲惨命运,反映现实深刻,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诗写得明快秀丽,清新轻巧,富有民歌的风味。
○此诗描写田园生活的特点:农庄儿女都是干活的行家,他们热爱劳动的品质,从事耕织的熟练技能,潜移默化于童孙之中。诗人根据自己的亲切观感,把农村劳动生活描写得鲜活有趣,富有泥土的气息,全诗俨然一幅男耕女织、童孙学种的田园牧歌图。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词以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金报国之志,揭露南宋朝廷的苟且偷安为主题,笔势纵横,气魄雄伟,形成豪放激昂的风格,善用典,喜议论,多比兴,常用散文句子入词,善将精美的文学语言与口玉器相结合。有《稼轩词》传世。
○时年作者已南归十二年,一向不受重用,无所建树,现又任闲散之职,内心愤慨。在赏心亭上凭吊大好河山,不禁悲愤交集,上片抒发了山河沦落的感伤、壮志难酬的激愤以及无人理解的苦闷与孤寂和自己抑郁的情怀,下片抒发了自己抑郁的情怀和失意的悲痛。
○抒情主人公形象:此词将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层次分明地结合起来,并通过用典层层深入地提示出自己的内心世界,塑了有血有肉,鲜明生动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主人公“把吴钩看了”,把“栏杆拍遍”,多么悲哀的孤独。由环境渲染到动作描写,由直抒胸臆到曲折用典,把抒情主人公复杂细腻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淳尽致,把一个豪迈却又孤独的艺术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辛弃疾,比兴寄托之作。
○上片由惜春起兴,以残春风雨、落红飞絮来象征南宋国势的萧条零落。下片宣泄自己遭谗被谤,一腔爱国深情无可倾诉的悲愤的苦闷。其中既有个人年华流逝、遭人排挤、怀才不遇之感慨,更有对朝廷无能、国家前途暗淡、命运难卜的深切忧虑。
○比兴寄托的手法:在伤春、宫怨的形式下,表达了作者深沉细腻的忧国之情。借主人公的伤春之情引出对君王的哀怨之情,由美人之喻扩展为一个完整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通过惜春、劝春、怨春的过程,描绘出惜春人恋春而又怨春的感情特征,作者的伤春之情既切合贼中美人的命运,也暗喻着自己的被闲置的遭遇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此词是一首咏节序之作。
○通过在“灯火阑珊处”那个不同凡俗、自甘寂寞的美人不逐众流、孤高拔俗的形象,寄寓作者自甘落寞、不与流俗为高洁情操。
○反衬和烘托:上片渲染节日的热闹繁华,是为了更好地反衬出“灯火阑珊处”“那人”的自甘寂寞,两者鲜明的光色对比造成强烈效果。下片“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者把这个形象放在一个深有寓意的冷落环境中,通过渲染另一个热闹繁华的场面来反衬出这个环境的冷落,人物形象就这样被烘托出来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表现了作者对农村风土人情的喜爱,同时也暗含着作者对政治现实的厌恶与失望。
○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村野景物和农民形象,画面清新,语言质朴。茅檐、溪上、青草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在这样的背景下,翁媪“醉里”、“媚好”说明老人精神愉快,小儿剥莲,一幅调皮无赖、天真活泼的神态,使整个画面多了一份野趣,多了一份生机。全词写得有田野风光,有人物形象,有劳动场面,而且有声音,有色彩,有动作,是一幅无忧无虑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这是一首“壮词”以抒发壮志为主,表现了作者渴望抗金杀敌、建功立业的决心。
○结构特点:打破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定格,将上下片融为一体,前九句极写自己杀敌报国的理想与抱负,每句赋一件壮事,慷慨激昂,豪气如注;最后一句抒情,“可怜白发生”,一以当九,从昔日的英发陡转为今日的悲凉。此结构众寡之悬殊,恰好表现感情跌宕之巨大。
○以梦写心,豪迈悲壮,全词的主体是梦境的描写,忧国之思魂牵梦萦,所谓“壮词”当是梦中之壮景、壮怀。
西江月——遣兴
○辛弃疾
○作品描写诗人以醉遣愁的生活,在旷达疏放的表现后面含着很深的痛苦,诗人一直按古训去做,把建功立业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但得到的却是打击与排挤,他“觉悟”了:现实和古训是格格不入的,因而不如抛开古训,及时行乐,这是愤激之言,是针对是非颠倒的现实政治而发的。由于对现实的反感,诗人只能与松相嬉,看似已超脱了现实,出离了痛苦,而实际上这是一种更加浓重的孤独之感。
○以醉写心,写醉中之觉悟与狂放,描写自己的醉态与狂态“我醉何如”,醉人醉语,自然生动;而我“以手推松曰去”更活画出诗人醉而不醉的兀傲与疏狂。从轻松幽默的文字中读出诗人沉重苦涩的内心世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这是一首怀古词。
○诗人思想十分矛盾,一方面历史上抵御外侮、收复中原的英雄,表达了“时无英雄”的感叹和对南宋统治者苟安的不满,另一方面又援引历史教训,对草率用兵的决策者提出告诫,并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感慨。全词虽然在咏怀往古、凭吊南朝,而实际上诗人所关注的是当前的国事和南宋的存亡,表现了诗人平生不灭的爱国情怀。
○善用典故以丰富作品内涵:(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宋武帝刘裕,有草草出兵“赢得仓皇北顾的”的宋文帝王将相刘义隆,有“佛狸祠下”魏太武帝不散的阴魂等。)全词几由典故和对历史的评论组成,而所用典故和所写史实均与眼前的江山、本朝的时事结为一体,化为统一的意境,并于历史和现实的映照中评论古今,纵横驰说,很好地抒发了诗人借古讽今与吊古伤今的思想情况。
念奴娇——登多景楼(危楼还望)
○陈亮,字同甫,号龙川,南宋中叶思想家和文学家,一生力主北伐,反对议和,有强烈的爱国思想,政论文以“意与理”取胜,有《龙川文集》传世。
○这是一首登临词,陈亮为驳斥投降派所谓“江南不易保”的谬论,京赴京口、建康考察地形,指出京口“其势如虎之出穴”,可据以北上,争衡中原,统一全国,此词概括了作者对京口地形的分析,嘲笑了历史上无所作为的六朝统治集团,提出了进兵中原的积极主张,表现了作者的爱国精神和远见卓识。
○借古喻今,婉而多讽:词人批评六朝“只成门户私计”,实际上批语南宋只图苟安,不思进取;嘲笑王谢诸人“也学英雄涕”,实际是讽刺宋孝宗和主和派侈谈收复中原,只不过是“登高怀远”,装腔作势;他评说六朝“凭赁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元际”,实际是谴责南宋统治者使的无能;他赞美祖逖、谢玄实际是表达自己长驱北上、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理想。他的评说从表现看处处是说古,实际上句句是论今,古与今若即若离,似古实今,因而既阐明了自己对历史人物的看法,又委婉地表示了对现实政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