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土地估价师考试经济理论学习笔记二

土地估价师考试经济理论学习笔记二
作者:深圳教育在线 来源:szedu.net 更新日期:2008-1-11
一方面,我国的企业具有独立的盈利的冲动,另一方面,中国所有制形式并不是单一的公有制,还存在其他的所有制形式。  

二、中国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实践  

    改革开放后,公有制和市场经济逐步结合,具体措施有  
  1.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2.改革经济主体的组织形式和经营形式;  
  3.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第二节  市场经济与按劳分配相结合  

    按劳分配理论是马克思分配理论的核心,以其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得出来的,但是有一定的条件:  

一、按劳分配是以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为前提。  
二、按劳分配的原则是劳动者按照他提供给全社会的社会劳动量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或经济收入,劳动量难以计量、确认和比较。  
三、社会化劳动量与其说是一个绝对量,不如说是一个相对量。市场更好的计量劳动的价值。  

第三节  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宏观调控不仅有着有利的制度基础,而且显得更为重要,体现为:  
一、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落后状态和“追赶阶段”,宏观调控显得更加重要。  
二、经济发展受着一定规律的支配和约束。  
    市场经济具有自己固有的缺陷,需要政府出面来协调和控制。  
三、宏观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社会化大生产需要政府的协调和配合,只有政府协调配合才能更好发挥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四节 上层建筑对市场经济的特殊作用  
上层建筑主要是指生产关系这一块,包括政治意识、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制度等。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求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不能只强调物质文明建设而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齐头并进。  
    市场经济也是法制经济,必然要求有法律保障,有健全的法律体系,同时,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  
第一节   市场经济运行的主体——各类企业  
一、企业一般论述  
    企业是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基本经济组织,是国民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整个经济的活动细胞。他既是社会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又是社会经济的一个单元。  
二、企业作为经济主体的要求  
  1.自主经营  
    是指企业对其经营和管理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和处置的权利,对企业的产、供、销、人、财、物、进出口等享有自主权,具体包括数十项权利。  
  2.自负盈亏  
    企业对其生产经营活动及其结果,从筹集资金到利润分配承担全面的经济责任。  
  3.自我发展  
    企业适应市场变化,调节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在激烈竞争中发展壮大自己。  
  4.自我约束  
    是指受到一系列的约束,包括遵守法律法规、照章纳税、预算约束等。  

第二节  市场经济运行的载体——市场体系  
明确各类市场的意义。  
一、市场体系的分类和结构  
  1. 按流通的时序划分,市场分为现货市场、期货市场、批发市场、零售市场。  
  2. 按流通的地域和范围分,市场分为城市市场、农村市场、地方市场、全国市场、国际市场  
  3. 按流通对象来分,可分为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二、培育和发展生产要素市场  
  1.金融市场  
    金融是指资金融通,与货币流通和信用有关的各种活动的总称。金融市场则是社会经济主体间相互融通资金的场所和相互关系的总和。分为资金市场和证券市场。  
  2.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是指通过劳动力的流动,进行交换的经济活动。  
  3.房地产市场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恢复和发展房地产市场,开辟了三级市场。  
  4.技术市场  
    是以出售和购买技术知识、技术成果为主的商品交换和交换关系的总和。可以分为技术开发市场、技术转让市场、技术咨询市场和技术服务市场。  

三、进一步发展商品市场  
1.消费品市场  
2.生产资料市场 

第三节  市场经济运行的动力——经济效益  
一、市场经济是效益经济  
    效益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一般表示为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或者在产出一定的情况下投入最少。
经济效益的内涵是:  
1、使用价值与价值统一、  
2、生产和消费统一、  
3、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统一、  
4、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   
二、经济效益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动力   
    市场经济的动力机制是经济效益,是企业的利润。在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方法是不同的。   

第四节 市场经济运行的机制——价格体系   
一、价格的形成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是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所决定的,商品价格以价值为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实际上,还有许多因素影响价格,包括:   
  1.市场供求关系   
  2.商品的稀缺程度   
  3.货币的币值   
  4.国家政策的影响   
二、价格的作用   
  1.价格机制是经济主体利益的体现和保证   
    价格改变利益的分配格局,但是价格总体上反映价值。   
  2.价格机制是供求关系的调节手段   
    在一定程度上,价格是由供求关系所决定的,是社会再生产最敏感、最有效的调节器,是所谓的看不见的手。   
  3.价格机制是推动竞争的有力工具   
    市场竞争中最突出的是价格竞争,价格反映了许多东西,能够使企业优胜劣汰。   
  4.价格是促进技术进步的最好途径   
    价格机制能促进企业甚至一个国家的技术进步。   
三、价格与利率、工资   
    利率是资金市场中供求关系的表现,工资是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表现。利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对贷款额之比,或利息收入与本金之比。工资是对劳动者的报酬,直接反映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   

第四节   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价值规律   

    市场经济的三大规律是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和供求规律。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是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的涵义   
    内容包括:商品具有价值,价值由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实行等量劳动的交换。有四个方面的要点。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   
  1.刺激个别价值的降低,进而促进社会价值的下降   
  2.形成合理的比例关系   
  3.调节社会的利益分配   
  4.为国家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提供了依据。  

报 名 此 课 程 / 咨 询 相 关 信 息
【预约登门】 【网上咨询】 【订座试听】 【现在报名】
课程名称
土地估价师考试经济理论学习笔记二
真实姓名
* 性 别
联系电话
* E-mail:
所在地区
咨询内容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04-2010 www.szedu.net 深圳教育在线 版权所有
中国·深圳
粤ICP备0602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