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2007年执业药师考前辅导——药物分析(三)

2007年执业药师考前辅导——药物分析(三)
作者:深圳教育在线 来源:szedu.net 更新日期:2008-1-11
(二)塔板理论:
  塔板理论方程式(高斯方程式):
  理论塔板式数:                           理论塔板高度:
  (三)速率理论: H=A+B/u+Cu
  影响塔板高度的因素:1、涡流扩散      2、纵向扩散    3、传质阻抗
  二、气相色谱仪:
  (1)色谱柱:固定相与柱管组成。  填充柱、毛细管柱; 分配柱、吸附柱
  (2)固定液:高沸点的液体,操作下为液态。  甲基硅油、聚乙二醇等
  选择原则:按相似性、按主要差别、按麦氏差别选择。
  (3)载体:化学惰性的多孔性微粒
  (4)毛细管色谱柱:开管型、填充型
  (5)检测器:1、浓度型检测器:热导检测器和电子捕获检测器
  2、质量型检测器:氢焰离子化检测器
  中国药典2000对气相色谱规定:除检测器种类、固定液品种及特殊指定的色谱柱材料不得任意更改外,其他均可适当改变,色谱图于30min内记录完毕。
  第四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
  1、 基本原理:影响柱效的主要因素是涡流扩散和传质阻抗。
  分类:1、液固吸附色谱法:流动相为液体,固定相是固体吸附剂。
  2、液——液分配色谱法:固定相几乎全是化学键合硅胶,又称化学键合相色谱法。
  按固定相和流动相的极性2又分:正相色谱法和反相色谱法
  正相色谱法:流动相极性小于固定相极性的色谱法。用于分离溶于有机溶剂的极性及中等极性的分子型物质,用于含有不同官能团物质的分离。  极性弱组分先流出
  反相色谱法:……………大于……………………… 用于分离非极性至中等极性的分子型化合物
  2、 高效液相色谱仪:
  1、高压输液泵    2、色谱柱     3、进样阀
  4、检测器:紫外吸收检测器、荧光检测器、差示折光检测器、电化学检测
  中国药典2000对高效液相色谱法规定:除固定相种类、流动相组分、检测器类型不得任意更改外,其余均可适当改变,色谱图于20min内记录完毕。
  第五节 色谱系统适用性试验和定量分析方法
  一、系统适用性试验
  1、 色谱柱的理论板数:
  2、 分离度:应大于1.5
  3、重复性
  3、 拖尾声因子:0.95-1.05之间
二、定量测定法:
  1、内标法加较正因子测定供试品中某个杂质或主成分含量
  2、外标法测定供试品中某个杂质或主成分含量
  3、加较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不加较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第六节 电泳法
  电泳法:在电场的作用下,依据各组分之间淌度的不同实现分离的方法。分离程度取决于淌度之差。
  一、基本原理:  电泳迁移速度为:                        :电泳淌度        :电场强度
  影响电泳分离的条件:1、缓冲液的PH值和离子强度     2、电场强度    3、样品浓度
  二、电泳仪:
  3、 各类电泳法:
  (1)纸电泳法              (2)醋酸纤维素电泳法:主要用于测定蛋白质相对百分含量
  (3)琼脂糖凝胶电泳法:    (4)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
  (5)SDS聚丙烯胺凝胶电泳法: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
  四、毛细管电泳法简介:以弹性石英毛细管为分离通道,高压直流电场为驱动力,依据样品中各组分之间的淌度和分配行为上的差异而实现分离的分析方法。
  第八章  其他方法
  第一节   PH值测定法
  PH计:包括PH测量电池和PH指示器。
  1、 PH计工作原理:两次测量法
  2、 PH值测定方法:
  1、PH-mV选择:
  2、温度补偿:25℃时改变一个PH单位,电动势改变59mV,15℃时改变57mV.
  3、仪器校正(定位)和核对:用标准PH缓冲液校准,用定位调节钮使PH读数与标准液一致。
  4、测定:中国药典2000规定五种标准液 25℃时为:1.68 ,4.00,6.86,7.41,9.18 .
  3、 注意事项:
  1、测定前选相差3个单位的标准缓冲液,使供试品处于二者之间。
  2、取较接近的一种进行校正,使仪器与表列数值一致。
  3、用第二种核对时,误差应不大于  0.02 PH单位 .重复  否则检查仪器或更换电极。
  4、电极用水充分洗涤吸干。
  5、弱缓冲液的测定先用邻苯二甲酸氢钾校正仪器,再用硼砂,直至1分内不超过  0.05单位。
  第二节  氧瓶燃烧法
  1、 基本原理:将有机物放入充满氧气的燃烧瓶中进行燃烧。
  2、 仪器装置和设备
  磨口硬质玻璃锥形瓶     固体样品:无灰滤纸     液体样品:纸袋
  吸收液:多数水或水——氢氧化钠的混合液,少数水——氢氧化钠——浓过氧化氢混合液、或硝酸溶液
  4、 燃烧操作法
  5、 注意事项  产生烟雾:碘:紫色   溴:红棕色   氟、氯:白色   测定氟化氢用石英制燃烧瓶
  6、 应用:有机卤素、硫、磷及硒等杂质的检查。
第三节 脂肪与脂肪油的测定法
  相对密度系指在相同的温度、压力条件下,某种物质的密度与水的密度之比,温度为20 C .
  液体相对密度用比重瓶进行测定,易挥发液体的相对密度用韦氏比重秤测定 .
  第四节   X-射线衍射法
  粉未衍射是结晶物质鉴别和纯度检查最常用技术,单晶衍射主要用于分子量和晶体结构的测定。
  第五节  热分析法
  1、 各类热分析法:
  1、热重法:测量物质质量与温度关系的一种技术。
  2、差热分析法:测量待测物质和参比物的温度差。
  3、差示扫描量热法:测量输给待测物质和参比物的能量差与温度(或时间)关系的一种技术 .
  第九章  药物的杂质检查
  第一节  杂质和杂质限量检查
  1、 药物的纯度:指2、 药物纯净的程度。
  3、 药物中杂质的来源:生产过程中引入和贮藏过程中产生。
  4、 杂质的限量检查:药物中所含杂质的最大允许量称杂质限量 .
  第二节  一般杂质的检查方法
  1、 氯化物的检查:利用氯化物在硝酸酸性溶液中与硝酸银试液作用,2、 生成氯化物的白色混浊比色。
  以50ml中含硝酸10 ml为宜。以内消法消除颜色干扰。
  3、 硫酸盐检查法:是利用 SO  与氯化钡在盐酸酸性溶液中生成硫酸钡的白色浑浊液,4、 比较。
  加盐酸防碳酸钡或磷酸钡沉淀生成,50ml中含稀盐酸2 ml ,PH =1 .内消法
  5、 铁盐检查法:中国药典采用硫氰酸盐法检查药物中的铁盐杂质。铁盐在盐酸酸性溶液中与硫氰酸铵生成可溶性硫氰酸铁配位离子,6、 比较。50ml中含稀盐酸4 ml为宜。
  7、 重金属检查法:指8、 在实验条件下能与S 作用显色的金属杂质,9、 以铅为代表。药典收载四法:
  第一法:硫代乙酰胺法:用醋酸铅缓冲液(PH 3),以硝酸铅配制标准铅贮备液,用外消色法。
  用于在实验条件下供试品澄清、无色、对检查无干扰或经处理后对检查无干扰的药物。
  第二法:是将供试品炽灼破坏后检查或取炽灼残渣下遗留的残渣进行检查的方法。用于水、乙醇中难溶或能与重金属离子形成配位化合物而干扰检查的有机药物。500——600 C
  第三法:用于难溶于稀酸但能溶于碱性水溶液(磺胺类、巴比妥类)  NaOH +水+NaS
  第四法:微孔滤膜法。形成铅斑比较。
10、 砷盐检查法:
  (一)古蔡法:加入碘化钾与氯化亚锡将五价砷还原为三价砷,抑制锑化氢生成。醋酸铅棉花吸收硫化氢。
  含锑药物:改用白田道夫法检查,加少量二氯化汞提高反应灵敏度。
  (二)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法(Ag-DDC法):
  原理:砷化氢与Ag-DDC吡啶溶液作用,使Ag-DDC中银还原为红色胶态。
  11、 酸碱度的检查:检查药物的酸碱性杂质。所用水为新沸放冷至室温的水。
  1、酸碱滴定法    2、PH值法    3、指示剂法
  七、溶液颜色检查法:控制药物中有色杂质的含量。  1、对照比色   2、分光光度法
  八、易炭化物检查法:检查药物中遇硫酸易炭化或易被氧化而呈色的微量有机杂质。
  九、澄清度检查法:检查药物中微量不溶杂质,用作注射剂的原料药一般作此项检查。药典  0.5号。
  十、炽灼残渣检查法:检查有机药物中混入的各种无机杂质。 一般为 0.1-0.2%
  十一、干燥失重测定法:经干燥所减失的重量,主要为水分,也包括其他挥发性物。
  1、 常压恒温干燥法:连续两次差异0.3mg以下,2、 继续1h,3、 105 C
  4、 干燥剂干燥法:受热易分解或挥发药物,5、 干燥剂有硅胶、浓硫酸、二氧化二磷。
  6、 减压干燥法:适用于低熔点,7、 受热不8、 稳定或水分难赶除的药物。
  第三节  特殊杂质的检查方法
  一、直接检查:
  二、显色法和沉淀法:利用杂质与一定试剂反应产生颜色与沉淀进行检查 .
  三、容量分析法:通过消耗滴定液的体积不超过一定量来控制。
  5、 旋光度法:利用杂质与药物旋光性质不同6、 检查。
  7、 分光光度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用于药物中无效或低效晶型的检查)
  8、 色谱法:分离后再检查
  1、薄层色谱法:(1)杂质对照品法   (2)高低浓度对比法
  2、纸色谱法:用于极性较大的药物的杂质的检查
  3、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效能高,应用广。
  4、气相色谱法:用于药物中挥发性杂质的检查,如残留的溶剂。

报 名 此 课 程 / 咨 询 相 关 信 息
【预约登门】 【网上咨询】 【订座试听】 【现在报名】
课程名称
2007年执业药师考前辅导——药物分析(三)
真实姓名
* 性 别
联系电话
* E-mail:
所在地区
咨询内容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04-2010 www.szedu.net 深圳教育在线 版权所有
中国·深圳
粤ICP备0602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