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行政管理学笔记(专科)——市政学论述题(20题)

行政管理学笔记(专科)——市政学论述题(20题)
作者:深圳教育在线 来源:szedu.net 更新日期:2007-12-30

一、       结合实际谈谈发展小城市对我国农村城市化的积极作用?
小城市的发展对于我国农村城市化具有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  便于农业剩余劳动人口的转移,其发展能充分发挥“蓄水池”的作用,缓解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给社会造成的冲击。
2.  有利于农村社会转型,小城市的发展是农村社会转型的最直接、最广泛的推动力。
3.  有利于地方性城市网络系统的形成,我国城市体系包括全国性、区域性、地方性的三级城市网络,地方性城市网络的结节点就是小城市。
二、       论述市政体制的作用
市政体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点
1.  通过调整城市统治阶级的内部关系,增强统治阶级的团结,调动统治阶级成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2.  通过协调城市的政党组织,代议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机关之间的关系,不断调整城市政权的组织形式。
3.  过改革和完善城市政权的组织形式,巩固统治阶级在城市的统治地位。
第二点:
1.  通过调整城市政权的组织机构,适应城市职权行使统治和管理职能的需要。
2.  通过促进城市政权有效地行使统治和管理的职能,适应城市经济体制和生产力的发展。
三、       论述我国市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包括市街体制的类型和改革内容,地改市的类型、市领导县体制的作用)?
(一)市街体制是国家行政体制在城市的延伸,是市与市辖区、街道的国家机构之间纵向的上下级关系。
我国市街体制的类型:
1.  市、区和街道三级型,直辖市和多数的地级市属于这种类型;
2.  市和街道两级型,县级市属于这种类型。
(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市街体制的改革经历。
1.  适当合并市辖区和街道。
2.  市政府向区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向街道办事处恰当下放权力。
3.  使市政府、区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的职权划分法制化、制度化。
(三)     市领导县
1.  含义:是国家行政体制在城市的延伸,是直辖市、地级市与周围的县、县级市的国家机构之间纵向的上下级关系,是市政体制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直辖市、地级市与县、县级市的中共党委、国家机构之间的关系,核心是发挥城市在经济上带动农村的作用,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2.  地级市领导县的类型包括:地市合并,多数的地该市属于这种类型;2) 划县入市型;3) 生市领导型。
3.  市领导县作用:
1)     有利于发挥城市的经济中心的作用。
2)     市领导县是一种过渡型的行政体制。
3)     市领导县与地区行署管县相比较,较大的不足是增加了行政层次,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4)      市和县平等,都直接受到省级政府领导。
四、       论述我国城市政府的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
第一点:现有城市政府职能和机构存在的弊端包括:
1.  政企不分,城市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2.  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传送带经济和社会事务;
3.  现有城市机构重叠庞大、人浮于事的现象严重。
第二点:城市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目标是:
1.  转变城市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
2.  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机构改革。
3.  深化城市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完善公务员制度。
4.  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明确划分工作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
5.  按照依法制市、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城市行政体系的法制假设。
小结:以上的五各目标未能实现,原因是A目标不明;B产权不清;C方法不当;D法制不全。
第三点:城市政府职能变革必须坚持的原则:
1.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原则;
2.  既考虑城市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到社会的承受能力的原则;
3.  弱化微观管理,强化宏观管理的原则;
4.  加强服务,提高效率的原则
五、       论述市民参政与提高市民素质的关系
1.     影响市民素质的主要因素
市民素质:即市民的价值信仰、道德心理、知识能力等因素复合而成的一种集体人格状态,即一个城市的居民,在其人格构成、社团构成和文化构成的相互作用关系中形成的整体人格倾向。P173
市民素质一般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A市民对城市现实生活的基本态度;B市民的语言、地理、历史和传统的情感与意志特征;C市民的文化、价值、知识和能力素质(是市民素质的内核或内在构成)状况;D市民的道德水平和城市精神的塑造(包括市民对居住城市素质的外部表现)。
2.     市民素质的3个P175-176特点:A整合性;B相对稳定性;C可塑性;
3.     市民参政与市民素质的提高,主要因素有:
1)       市民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市民参政意识的培养和提高。现代城市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市民亦是“开放性的自我”,市民参政意识的3个P178特点:(1)自主性;(2)多样性;(3)客观性。
2)       市民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市民参与城市公共事务和公益活动和程度,一般来说市民参与公共事务和公益活动的频度和程度越高,越能有效提高市民素质,原因是:市民参政过程是A市民相互学习和沟通的过程;B是市民提高自我修养,实现行为自律的重要途径;C市民参政可以提高政府和公共机构的决策质量。
六、       论述我国传统市民概念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演化的方向?
1.  从身份上看,城市居民的首要条件是持有有效的城市户藉。
1)     我国一直采取严格的城市居民户籍制度;尽管这种限制基本符合实际需要,但在客观上却表现为一种非常落后的“身份制”残余。
2)     在大部分农业过剩劳动力成功地被截流在小城镇,发达地区的一些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
3)     户籍制度改革已成为我国市民概念创新的关键。
2.  从地域上看,市民是指居民和生活在市辖区或城区范围内的居民。
1)     那些富裕起来的市民开始在城乡结合部居家置业。
2)     周边地区甚至外省区的大批民涌入城市。
3.  从职业上看,市民是指事非农业劳动的职业群体。
1)     城郊结合部出现了亦工亦农、亦城亦乡的广大区域。
2)     城市周边和外省区农民大量涌入市区从事第三产业和其他服务业。
七、       论述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及其作用
1.  区域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区域空间,特点是具有同质性、内聚性、层次性和动态性,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是:
1)     城市与区域是点与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和焦点,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3)     区域是城市发展的腹地和基础,制约着城市发展的方向和规模。
4)     城市与其所在区域之间的关系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密切联系:
2.  城市与区域密切联系的作用(意义):
1)     是城市 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
2)     能促进产生内部的新陈代谢。
3)     是发挥产生中心作用的前提。
4)     是形成地区市场和全国市场的先决条件。
5)     是建立合理的城市体系的基础。
八、       论述确定城市性质的意义和原则?
(一) 确定城市性质的意义
1.  确定城市性质,能成为城市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2.  确定城市性质,能为确定城市的合理规模提供科学的依据。
3.  确定城市性质,能明确城市部门结构,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4.  确定城市性质,能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
(二)     确定城市性质的原则
1.  全局与局部相结合原则。,正确的原则是把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城市自身的特征及条件结合起来,并把它作为城市性质的准绳和出发点。
2.  区域内各城市合理分工的原则,诸城市在职能分工上相辅相成,形成区域内社会经济技术优势,取得最佳的城市组合效益。
3.  城市现状和未来发展相结合,借以决定城市性质的条件总要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有些条件可能消失如:矿产资源枯竭、行政中心变动、交通运输条件变化、新技术的出现。
4.  详尽地占有和分析资料。
九、       结合西方发达国家的市政职能的范围和实现方式,论述中国市政职能的改革和转变?
1.  西方国家市政职能的范围,包括
1)       规划职能,以土地规划和区域综合开发计划为主:
(1)    英国的城市规划包括制订(划分为机构规划和地方规划)和执行两个阶段。
(2)    美国的城市规划包括总体规划和具体规划两个阶段。
(3)    中国城市规划包括 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
2)       公共服务的职能,是西方国家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服务职能(是英国政府迄今最主要的职能)、文化服务职能、交通运输服务职能、产业振兴方面的公共服务职能(日本在这方面比较突出)人力资源服务职能。【联系课文P209】
2.  西方国家市政职能的实现方式
1)       制定法规、政策和指导性社会经济发展计划。
2)       直接经营和控制某些公议事业。
3)       依法规定各种审批、许认可程序,对市民息息相关的事务进行巡视检查和实时监督。
4)       通过政府投资和支持开发新技术,引导、刺激经济发展。
5)       委托私人企业从事公益事业,提供公共服务。
3.  我国市政职能体系发展的目标:
1)       我国市政职能体系发展的基本目标:建立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运行协调、灵活高效的政府职能体系。
2)       总的要求: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
3)       具体要求:撤消部分职能;转移部分职能;增加部分职能;强化部分职能。
4.  我国市政职能的转变
1)       调整城市政府行使职能的外在环境,基本要求是:理顺党政关系,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实行政企职能分开;下放权力;城市的非权力政治系统应依法积极参加城市管理活动。
2)       调整城市政府内部系统的经济职能,为转变职能提供保证。
3)       转变城市政府的经济行政职能,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平衡转变。
4)       在市政职能实现方式上,有行政命令转变为综合使用规划指标、经济杠杆等手段,从直接管理向间接控制转变。
5.  市级政府的经济调控的特点:A目的的双向性;B方式的间接性;C手段方法的综合性;D范围的有限性;E时效的超前性
十、       论述市政职能的意义
市政职能是城市政府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主要依据,其意义主要体现在:
1.  政府性质:市政职能代表了城市政府活动的基本方向,反映了城市政府行为的基本目的和宗旨。
2.  职能规模:市政职能决定着城市政府管理范围和组织规模。
3.  关系:市政职能是中央、省和城市政府权责分工和事物分割的重要依据。
4.  改革:市政职能是城市政府实施“三定方案”的重要依据,抓好城市职能转变是城市政府机构改革的关键。
5.  绩效:形式职能是否科学合理,关系到政府管理绩效和成败,关系着城市的发展和未来。


报 名 此 课 程 / 咨 询 相 关 信 息
【预约登门】 【网上咨询】 【订座试听】 【现在报名】
课程名称
行政管理学笔记(专科)——市政学论述题(20题)
真实姓名
* 性 别
联系电话
* E-mail:
所在地区
咨询内容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04-2010 www.szedu.net 深圳教育在线 版权所有
中国·深圳
粤ICP备0602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