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企业风险分析
一、企业的财产权利主要有那几种:
(一) 抵押权:企业可能因贷款或赊销等原因产生债权,企业如果就某一债权和债务人签订了抵押合同,那么它就拥有因抵押合同产生的抵押权,企业有权依法因该抵押物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
(二) 质权:动产质押中,债务人获第三人将其动产移交企业占有,将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企业有权依法以该动产折价或以拍卖、变卖该动产的价款优先受偿。
(三) 留置权:我国《担保法》规定,因保管合同、运输合同、加工承揽合同发生的债券,债务人不履行债务的,债权人有留置权。
二、企业在责任诉讼案中可以运用哪些理由进行抗辩:
(一) 根本没有责任。企业必须证明自己有受害方所受损失无关,但这往往比较困难。
(二) 自担风险。企业若能证明受害方已经认识到某项活动所包含的风险却仍然参与此项活动,因之造成的损失,企业可以免责。
(三) 受害方有过失。企业以此理由进行辩护,如果成功,则可以避免赔偿或至少可以减少赔偿金额,这种情况较多地出现在交通事故中。
(四) 最后明显机会原则。指的是原告虽然有过失,但只要它能证明企业方有最后的明显机会去避免事故的发生,但却没有利用这一机会,那么可从企业处获得赔偿。
三、财产损失的原因:
(一) 火灾:由于失去控制的异常性燃烧而造成财产损失或人身伤亡的意外事故。
(二) 爆炸:物体在瞬间发生分解或燃烧时排出大量气体,对其周围环境或容器造成强大压力所发生的爆破现象。
(三) 雷电:是指发生在积云中的放电、雷鸣现象。
(四) 洪水:指大量的降雨在短时间内汇集河槽而形成的特大径流。
(五) 地震:由于地壳变动引起的灾难。
(六) 盗窃:分为内盗和外盗两种。
1. 外盗:指企业外部人员对企业财产的盗窃。可以通过提高警惕,加强防范措施来减少。
2. 内盗:指企业内部雇员或与外部人人内外勾结进行的盗窃。
四、财产损失的形式:
(一) 按财产性质分:不动产损失、动产损失。
(二) 按损失原因分:火灾损失、爆炸损失、飓风损失…。
(三) 按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分:直接损失、间接损失(间接财产损失、收入损失、费用损失、责任损失
(四) 按财产权益分:所有权权益损失、抵押权权益损失、质权权益损失…。
(五) 按是否通过保险得到补偿:可保损失、不可保损失。
五、风险损失评估的方法:
(一) 财产直接损失评估:
1. 重置成本法:是指按被评估财产现时重置全价扣除损耗或贬值来确定倍评估财产价值的一种方法。
2. 现行市价法:通过调查市场上与被评估财产相同或类似的财产价格,据以确定财产评估价值的方法。
3. 收益现值法:企业的某些财产,能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获取收益,因此这些财产的价值,可以用他们未来收益的现值表示。
(二) 财产间接损失评估
1. 收益减少:企业财产受损失后,企业部分的或全部的损失了对财产的使用,使收益减少。
2. 额外费用增加:企业财产损毁后,为恢复正常的生产经营,必定要发生一些额外费用或支出。
六、财产间接损失评估:
(一) 收益减少:企业财产受损失后,企业部分的或全部的损失了对财产的使用,使收益减少。
1. 营业中断损失:指企业财产遭受直接损失后不能继续正常的生产经营,在恢复正产之前所蒙受的收入损失。
1) 假如企业的生产经营没有中断,本可以获得的净利润。
2) 营业中断后,仍然继续发生的费用。如:员工的工资、贷款利息等。
2. 连带营业中断损失:如果企业的生产经营过分依赖于一个或若干个原料供应商或客户,那么一旦这些原料供应商或客户发生某些意外,导致正常的生产经营受阻,竟会连带影响企业等产或销售。
3. 产成品利润损失:如果企业的产成品在风险事故中遭受损失,直接损失是产品的成本,间接损失是企业销售掉这些产成品可以获得的利润,商业企业与生产企业不同,期待售商品受损而导致的利润损失,已包括在经营中断损失中,其可能的间接损失是由于在营业中断期间,资金周转受阻,实际损失中超过商品成本加一次销售的利润的那部分损失。
4. 应收账款减少损失:企业意外事故的发生,可能使一些应收账款的会计记录与重要凭证损毁,导致企业收债困难,甚至根本收不回贷款。包括:
1) 债务人拒绝偿还的贷款。 2) 应收账款延迟收回情况下企业的贷款利息。
3) 重建记录费用与增加的收账费用。
5. 租金收入:企业出租的房屋因损毁而无法继续出租时,企业承受租金收入损失,即使在租约中规定预付租金,只也只能减少有限租期内的部分损失。
(二) 额外费用增加:
1. 租赁价值损失:企业在房屋受损后,在重建期间要另租房屋,所付租金为租赁价值,其损失金额内还需减去租赁期间所不必开支的费用。
2. 租权利益损失:承租人因租赁期间租赁价值的上涨,对超出租金的那部分价值的利益,如果房屋发生损毁,这部分利益就丧失了。
3. 超额费用:某些特殊企业如报业、储蓄所等,一旦发生意外事故,使生产经营中断,会使客户纷纷转向他处,及时恢复了生产经营,也难以达到损失前的水平,导致此营业中断更大的损失,或者企业出于维护自身形象或保持良好信誉的考虑,都会不惜一切代价保持继续营业,因此会产生一些超额费用。
七、企业主要的责任风险:
(一) 雇主风险:减少雇主风险的方法:
1. 保证工作环境的安全。 2. 提供合格的机械设备与工具。
3. 提供安全防护的设施,制定安全操作制度。 4. 保证员工具备相应的上岗能力。
(二) 产品责任风险:一方面,企业因过失或无过失而侵犯了顾客正当的财产权与人身权,应负民事赔偿责任。另一方面,如果顾客因购买使用企业的产品而遭受人身、财产损害的,企业就违反了关于产品安全的暗示保证。
(三) 企业责任风险:专业人员为顾客提供劳务也要做到不损害它们的正当权益。
(四) 汽车责任风险:多采用保险方法处理汽车责任风险。
八、企业人身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一) 稳定员工队伍,吸引高素质人才,增强企业凝聚力。
(二) 鼓舞士气,其高工作效率。
(三) 执行了有关企业安全生产与福利保障的法律法规,并享受了员工福利计划中的税收优惠。
(四) 形成企业良好的公众形象。
九、企业人身风险损失形态:
(一) 死亡: (二) 疾病:
(三) 工伤:员工在工作时间内引发生各种意外或因职业病造成的人员伤亡事故的总称。
1. 人为因素 2. 物的因素 3. 环境因素 4. 管理因素
(四) 年老:主要指的是养老的问题、员工老龄化的问题。
第五章 风险控制
一、风险控制的概念及种类:
风险控制是指在风险识别和风险衡量的基础上,针对企业所在的风险因素,积极采取控制技术,以消除风险因素或减少风险因素的危害性。风险控制有以下方法:
(一) 风险避免 (二) 损失控制 (三) 非保险转移-控制型 (四) 隔离
二、简述多米诺骨牌理论:
该理论认为,损失控制应重视人为因素管理,即加强安全规章制度建设,向员工灌输安全意识,以杜绝容易导致事故的不安全行为。
三、比较风险避免、损失预防和损失抑制:
(一) 风险避免不需要其他技术辅助,后两者都是损失控制方法。
(二) 损失减少重点是减少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三) 损失抑制重点是减少损失的程度。
四、如何进行风险控制的成本与效益分析:
(一) 先要找出风险控制的成本。 (二) 在找出风险控制的效益。 (三) 适用预期值和贴现值进行分析。
五、试述安全教育的内容:
(一) 安全法制教育。经济单位要贯彻安全法规,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出更为详细的规定。
(二) 安全知识教育。经济单位要从理论上对员工进行教育,从而提高执行制度的自觉性。
(三) 安全技能教育。通过实践训练以掌握各种技能、技巧。
(四) 安全态度教育。要使员工树立正确的安全态度是极为重要的。
六、试述风险避免的适用性:适合采用风险避免的情况有以下两种:
(一) 某种特定风险所导致的损失概率和损失程度相当大。
(二) 应用其他风险处理技术的成本超过其产生的效益。
七、试述风险隔离的特点:
(一) 风险隔离分为分割和复制。分隔就是将经济单位面临损失的风险单位分离,而不是经他们集中在都可能遭受同样损失的同一个地点。分散就是通过加大风险单位的数量,将特定风险在更大的样本空间里进行分散,以此来减少单位的损失。复制是指在设置一份经济单位艘游的财产或设备作为储备,这些复制品只有在原资产或设备被损坏的情况下才可以被使用。
(二) 分割和复制的特点:
1. 分割和复制不像其他损失抑制措施那样力图减少风险单位本身损失的严重性,而在于减少总体损失的程度。
2. 分割和复制减少的是一次独立风险事故的损失,但同时增加了风险单位,也就会影响风险事故或损失发生的概率。
3. 复制风险单位可以减少平均或预期的年度损失。
4. 分割风险单位能不能减少平均预期损失,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分割风险单位减少损失程度是否比降低风险事故或损失发生概率来得更重要。
八、风险转移的含义和方法:
(一) 风险转移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1. 风险的财产转移 2. 风险的财务转移
(二) 风险转移的方法:出售、分包、约定免责。
九、损失控制的定义和分类:
(一) 损失控制是指企业对不愿放弃也不愿转移的风险,通过降低其损失发生的概率,缩小其损失发生的程度来达到控制目的的各种控制技术或方法。
(二) 损失控制的分类:
1. 依据目的不同可以分为损失预防和损失抑制。
2. 按照所采取措施的性质分为工程法和行为法。
按照执行时间分为损失发生前、损失发生时、损失发生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