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深圳教育在线 来源:szedu.net 更新日期:2007-12-28
一.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社会实践基础 答:1.历史定位: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成为毛泽东思想。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成为邓小平理论。 2.形成条件: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前进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实践基础。 3.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4.理论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5.性质:一方面仍是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是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二. 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答: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2.意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反复思考和强调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搞清这一问题,是为了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所决定的。根据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的思考,邓小平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形成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科学回答,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模糊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对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改革,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三. 社会主义的本质。 答:“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对于搞清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突出生产力,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第一目标。 在生产关系上,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作为社会主义的目标。 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最终目标。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手段与目标的辨证统一。 四.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 答: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原因是: 第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 第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第三,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第四,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是时代主题的要求。 2.发展才是硬道理。因为:(P228) 第一,中国发展的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 第二,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 第三,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3.“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对改革开放和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为我们扫清了阻碍改革开放的种种“左”的思想和观念的障碍,它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种种空想社会主义的界限,恢复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第二,以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为标准,是由我国是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的国情和时代发展以及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所决定的。 第三,以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要求。 第四,“三个有利于”标准为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败提供了根本依据。 第五,“三个有利于”标准,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五.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的基本路线以及其关系。 答: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社会主义共性,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性,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两层含义是有机统一的,二者不可偏废。但在当前,应当特别强调和重视它的后一层含义。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它的简明概括。 3.基本路线中“一个中心”是关键。“两个基本点”中的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这三方面之间是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不可偏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