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我国全面推行公文分段和新式标点的时间是( )
A.1911年 B.1933年
C.1949年 D.1951年
2.战国时由于频繁运用上于君主这一特点用途的书,渐成分支文种,称( )
A.奏 B.表
C.上书 D.章
3.《奏孝子刘敦儒状》的作者是( )
A.狄仁杰 B.权德舆
C.陆贽 D.王守仁
4.“行一事,天下所瞻;出一言,天下所听。动静不可以不慎,进退不可以不思”。语出自
( )
A.《出师表》 B.《请均田疏》
C.《上东宫启》 D.《上书正文体》
5.在我国古代,改命为制、令为诏的是在( )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6.在我国古代,皇帝派密使交付重臣的秘密诏书,称为( )
A.手诏 B.亲诏
C.密诏 D.诏板
7.唐代,正式规定官文书状的用途是( )
A.上于皇帝 B.上于地方官
C.上于皇太子 D.上于近臣
8.我国古代用于政事的“移书”虽未纯化为单独的文种,但其方向已向限定于平行转化,这一转化时
期是在( )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明代
9.在我国古代,用刺作审讯笔录的时期是( )
A.周代 B.秦代
C.汉代 D.南北朝时期
10.在我国封建社会,由王侯、长官训诲僚属的下行文种是( )
A.令 B.符
C.谕 D.教
11.我国古代用于对神明宣誓定盟的文书是( )
A.宣头 B.盟书
C.誓书 D.露布
12.清代《胡昆山控张现武藉占祖茔状》所属文种是( )
A.状上 B.状
C.禀 D.禀状
13.布告始设于民国时期,它取代的文种是( )
A.示 B.通电
C.饬 D.通告
14.根据上级的布置,专门要求或询问事项所作的报告称为( )
A.专门报告 B.专用报告
C.上复报告 D.送审报告
15.与批准性复函的作用大体相同的是( )
A.指示 B.意见
C.批复 D.批示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6.文面款式是公文文字的书面位置安排,主要包括( )
A.行款 B.各程式结构部分的先后
C.载体规格 D.位置安排
E.行文制度
17.公文格式包括( )
A.结构程式 B.公文特定用语
C.文面款式 D.载体规格
E.文种
18.清代设置的平行文种有( )
A.关 B.咨
C.揭帖 D.移
E.照会
19.在我国古代,使用关这一公文的时期有( )
A.南北朝 B.唐代
C.宋代 D.元代
E.明清
20.请示的类型主要包括( )
A.求教性请示 B.呈准性请示
C.求助性请示 D.呈转性请示
E.一般性请示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21.我国封建社会的公文程式一般由首称、正文、( ) 、后书四个部分构成。
22.秦始皇二十六年,为实现文种规范化,改( )为“奏”。
23.奏本,是( )两代正式设置,由臣下进于皇帝的上奏文种。
24.《上东宫启》一文中引用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使用的是( )修辞手法。
25.清代谕旨在正文结束后,用( )二字引结。
26.古代官府印章类型,有印、关防和( )。
27.在我国古代,照会文种正式设置于( )两朝。
28.三国以后,以露布为名称,借指( )。
29.就文种源流而论,签呈可视为由( )派生的分支文种。
30.发文字号由( )、年份、顺序号三个要素组成。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荐状
32.奏记
33.呈状
34.公函
35.联合公报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疏”这一文种的演化大体经历了哪些阶段?
37.批答与诏书有什么不同?
38.简述我国古代的咨及其文种源流。
39.简述抗日战争时期指示信的特点。
40.在现行公文中行政机关只用决定、不用决议后,原适用于决议的事项如何解决?
六、分析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以下问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陋,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不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本段文字出自哪一篇文章,作者是谁?(2分)
(2)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2分)
(3)解释以下句子并说出是一段什么历史事实:
①“三顾臣于草庐之中”。(3分)
②“五月渡泸,深入不毛”。(3分)
42.试述会议纪要的分类及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