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爱情道德和婚姻家庭道德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爱情、婚姻和家庭的含义和历史演变,理解爱情、婚姻和家庭的本质和作用,正确处理和看待爱情、婚姻和家庭中的道德关系。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爱情道德(重点)
识记:爱情的含义
理解:爱情关系的规定性; 爱情关系的社会性; 爱情道德的基本要求
(二)婚姻家庭道德(重点)
识记:婚姻的含义; 家庭的含义
理解:婚姻家庭关系的本质; 婚姻家庭道德的基本要求
应用:婚姻家庭关系的道德调节和法律调解及其相互关系
第十二章 职业道德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认识和了解职业道德的含义和特点;掌握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和作用;自觉加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教育和训练。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历史上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一般)
识记:职业和职业道德的含义; 职业活动和职业道德的关系
(二)职业道德的一般特点及其同阶级或社会道德的关系(次重点)
识记:职业道德同一般社会公德的关系
理解:职业道德的一般特点; 职业道德与阶级道德的关系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职业道德(重点)
理解: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主要特点
应用:加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教育和训练
第十三章 人生观和道德理想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认识和了解人生观的含义,划清剥削阶级人生观和无产阶级人生观的根本区别;把握道德理想的含义、社会基础和历史类型以及共产主义道德理想;明确人生观和道德理想在思想品质形成中的作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人生观(重点)
识记:人生观的含义
理解:人生观的社会本质
应用:无产阶级人生观和剥削阶级人生观的本质区别
(二)道德理想(重点)
识记:道德理想的含义
理解:道德理想的社会基础和历史类型
应用:共产主义道德理想的含义及其与剥削阶级道德理想的本质区别
(三)人生观和道德理想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重点)
理解:人生观和道德理想对形成和增强道德责任感的作用
应用:共产主义人生观和道德理想在人们道德品质形成中的作用
第十四章 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的含义及其特征;明确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之间的关系;把握道德行为的类型和道德品质的构成;理解和掌握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本质特点及其范畴体系。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道德行为(重点)
识记:行为和道德行为的含义
理解:道德行为的基本特征以及道德行为和非道德行为的关系; 道德行为类型的划分和划分的基础
(二)道德品质(重点)
识记:道德品质的含义
理解:道德品质的特征; 道德品质的构成
应用: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重点)
识记: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含义
应用: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基本特点和范畴体系
第十五章 道德评价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认识和了解道德评价的含义和作用;明确道德评价的标准和根据;更好地掌握道德评价的类型、手段和作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行为善恶的责任(重点)
识记:道德评价的含义
理解:道德责任问题上两种对立观点; 道德责任问题在道德评价中的意义
应用:运用自由和必然的辩证关系,说明人们行为善恶的责任问题
(二)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和根据(重点)
识记:善与恶的含义;动机与效果的含义
理解: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 评价行为善恶的根据; 道德评价问题上两种极端观点
应用:运用动机和效果的辩证统一关系,说明对行为善恶的考察和判断
(三)道德评价的类型、手段和作用(重点)
识记:社会的道德评价; 自我的道德评价; 社会舆论的含义及其形式、性质; 传统习惯的含义及其特点、构成
理解:内心信念的含义及其道德评价功能; 社会舆论的道德评价功能; 传统习惯的道德评价功能; 道德评价的社会作用
应用:分析社会道德评价和自我道德评价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分析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在道德评价中的共同基础和密切联系
第十六章 道德教育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道德教育的含义和作用;明确道德教育的过程、特征和方法;把握道德教育中需要正确处理的基本关系问题。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道德教育的社会作用(重点)
识记:道德教育的含义
理解: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不能自发地形成
应用: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社会作用
(二)道德教育的过程、特征和方法(重点)
理解:道德教育过程的主要环节; 道德教育的基本特征; 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
(三)道德教育中需要正确处理的几种关系(次重点)
理解:道德教育中必须正确处理的四种关系
第十七章 道德修养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道德修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明确道德修养的实质和途径;最终实现道德境界的更新和升华。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道德修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重点)
识记:道德修养的含义
理解: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应用:分析说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及其善恶的基本观点
(二)道德修养的实质和途径(次重点)
理解:道德修养的实质和途径; 道德修养要突出强调个人的自觉性
(三)道德境界(次重点)
识记:道德境界的含义
理解:人们形成不同道德境界的客观基础; 人们道德境界更新和升华的条件性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考核目标的能力层次表述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各能力层次为递进等级关系,其含义是:
识记:能知道有关名词、概念、知识的意义,并能正确地认识和表达。是低层次的要求。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与相关的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可分为“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简单应用”指能运用学过的某一、二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较简单的问题。“综合应用”指能运用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较复杂的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教材
指定教材:《伦理学教程》,罗国杰、马博宣、余进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2月第1版,2000年1月第14次印刷。
三、自学方法指导
1. 要认真阅读和钻研教材。
在阅读《伦理学教程》某一章之前,一定要先阅读本自学考试大纲相关部分,根据大纲规定的“学习目的与要求”、“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以及考核的能力层次要求加以把握,切实做到胸中有数、有的放矢。对知识点范围内的重要概念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并适应考试题型的需要灵活把握;对一些知识点内容进行理解把握时,着重把握住其理论要点,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对需要综合应用的知识点内容,要掌握逻辑分析和综合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加以分析说明。
2.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在阅读教材过程中,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结合最新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进行学习。注意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认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掌握必要的自学方法
主要掌握“读、思、写、练”。读是阅读教材,要在教师指导下,掌握全面,抓住重点。思是善于思考,要对考核内容理解透彻,学以致用。写是做好笔记,要对所学知识加以整理,理出头绪,把握线索。练是勤学苦练,必须打好基础,脚踏实地,多做习题。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提出的总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
2、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能力层次,并深刻理解对各知识点的考核目标。
3、辅导时,应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以免与大纲脱节。
4、辅导时,应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提倡“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争取帮助,依靠自己学通”的方法。
5、辅导时,要注意突出重点,对考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有问即答,要积极启发引导。
6、注意对应考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考生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7、要使考生了解试题的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个能力层次中存在不同难度的试题。
8、助学学时:本课程共5学分,建议助学不少于90学时,助学时间分配如下:
章次 |
课程内容 |
助学学时 |
一 |
伦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
4 |
二 |
伦理思想的历史演变 |
4 |
三 |
道德同物质生活条件的关系 |
6 |
四 |
道德在上层建筑中的地位 |
6 |
五 |
道德的起源及其历史演变 |
6 |
六 |
历史上各类道德 |
4 |
七 |
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
6 |
八 |
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
6 |
九 |
道德规范体系的主要范畴 |
6 |
十 |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
4 |
十一 |
爱情道德和婚姻家庭道德 |
6 |
十二 |
职业道德 |
4 |
十三 |
人生观和道德理想 |
6 |
十四 |
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 |
6 |
十五 |
道德评价 |
8 |
十六 |
道德教育 |
4 |
十七 |
道德修养 |
4 |
合 计 |
90 |
五、关于命题和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考核要求中的知识点都是考试的内容。试题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章节,加大重点内容覆盖密度。
2.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试题所占的比例大致是:“识记”为20%、“理解”为30%、“应用”为50%.
3.试题难易程度要合理,分为四档:易、较易、较难、难,这四档在每份试卷中所占的比例依次为2:3:3:2.
4.试卷中各类试卷考核点所占比例约为:重点占65%、次重点占25%、一般占10%.
5.试题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判断改错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6.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评分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六、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把字母填在()内。
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 )
A.爱国主义 B.集体主义 C.社会主义 D.国际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5个正确答案,将字母填在()里。正确答案未选全或选错,该题无分。
原始社会道德的道德调解具有:( )
A.狭隘性 B.简朴性 C.外在性 D.权威性 E.内在性
(三)填空题
探究道德的_______性,是伦理学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四)判断改错题:
人生观是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 )
(五)名词解释题:
伦理学:
(六)简答题:
伦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有何特点?
(七)论述题:
试述道德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