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全国04年10月自学考试公安法规试题

全国04年10月自学考试公安法规试题
作者:深圳教育在线 来源:szedu.net 更新日期:2007-12-2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现行日本警察法典深受某国警察制度的影响,这个国家是(   )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2.在我国,有权批准设置专业公安机关的是(   )

A.国务院                                    B.国家主席
C.全国人大常委会                            D.公安部

3.适用简易程序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进行行政处罚的罚款数额限于(   )

A.50元以下                                B.500元以下
C.1000元以下                            D.5000元以下

4.我国劳动教养的性质是(   )

A.刑罚                                    B.行政处罚
C.警察行政处置                            D.行政强制措施

5.下列表述中,不属于警察机关内部执法监督特点的是(   )

A.监督主体的特殊性                        B.监督方式的直接性
C.执法监督的动态性                        D.监督行为的社会性

6.下列警衔的首次授予,由公安部长批准的是(   )

A.一级警监                                B.二级警监
C.三级警监                                D.副总警监

7.根据我国《居民身份证法》的相关规定,长期有效的身份证应当发给(   )

A.16周岁以下居民                        B.16周岁~25周岁居民
C.26周岁~45周岁居民                        D.46周岁以上居民

8.刻字业承接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刻制公章,须凭《刊刻通知单》,有权签发《刊刻通知单》的是(   )

A.县以上工商机关                            B.公安派出所
C.县以上人民政府                            D.县以上公安机关

9.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对不满14周岁的犯罪少年进行收容教养的审批机关是(   )

A.县级公安机关                            B.地(市)级公安机关
C.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            D.公安部

10.根据《国家赔偿法》的规定,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每日的赔偿金按照(   )

A.国家上年度职工日平均工资计算
B.侵权行为发生地上年度职工日平均工资计算
C.申请人居住地上年度职工日平均工资计算
D.申请人上年度实际日工资计算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1.下列选项中属于警察法渊源的有(     )

A.宪法        B.行政法规            C.国际条约
D.地方规章        E.法律解释

12.以下法律事实中,能导致警察法律关系消灭或部分消灭的是(     )

A.公民违章行车    
B.上级公安机关经过复议将下级公安机关的处罚裁决由罚款200元改为100元
C.违法商店已将罚款如数上缴
D.因时效届满使公民无权申请行政复议
E.警察机关颁布法令,宣布某种警察行为无效

13.根据我国《戒严法》的规定,戒严的主要措施包括(     )

A.强行带离现场        B.约束                C.搜查
D.强行驱散和立即予以拘留        E.使用枪支、警械

14.以下关于警察行为对象和警察法律关系客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既可以是警察行为对象,也可以是警察法律关系客体
B.淫秽物品既可以是警察行为的对象,也可以是警察法律关系的客体
C.场所只能成为警察行为对象,不能成为警察法律关系的客体
D.行为只能是警察法律关系的客体,不能是警察行为的对象
E.管制物品只能是警察行为对象,不能成为警察法律关系的客体

15.我国国籍法的基本原则是(     )

A.各民族的人同一国籍原则
B.单一国籍与双重国籍并存原则
C.血统主义与出生地主义相结合原则
D.男女平等原则
E.自愿与许可相结合的原则

16.以下关于监狱改造和社会监督改造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监狱改造的适用对象包括被判处死缓、无期徒刑、有期徒刑一年以上的罪犯
B.社会监督改造包括没收财产和罚金的执行
C.社会监督改造可由人民法院执行部分刑罚
D.对被依法判处管制的罪犯应当实行社会监督改造
E.对于收监执行的罪犯,在符合法定条件时,可以转为社会监督改造

17.根据当事人在交通事故中的责任大小,可进行的处理方式有(     )

A.拘留        B.追究刑事责任            C.经济补偿
D.罚款        E.具结悔过

18.下列警察行为中属于限制权利性质的有(     )

A.对醉酒人实行的约束行为
B.对犯罪嫌疑人实行拘传
C.对犯罪嫌疑人监视居住
D.对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
E.收缴出入境证件

19.被申请人所作具体警察行政行为有下列哪些情形,复议机关应当决定撤销、变更或者责令被申请人重新作出裁决(     )

A.主要事实不清            
B.适用法律错误
C.超越职权或者滥用职权
D.具体警察行政行为明显不当
E.违反法定程序,影响申请人的合法权益的

20.下列属于国家不承担刑事赔偿责任的情形是(     )

A.对没有犯罪事实的人错误刑事拘留造成损害的
B.违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死亡的
C.对犯罪已过追诉时效的人进行羁押造成损害的
D.侦查人员实施的与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造成损害的
E.因公民自伤、自残等故意行为造成损害的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21.警察法律关系的变更和消灭包括主体、___________ 和客体三个方面的变更和消灭。

22.确立警察法基本原则应当考虑警察法的广泛性、警察法基本原则的层次性以及警察法基本原则的___________。

23.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对罚款的执行分为___________和当场收缴两种。

24.警察法制具体是指国家为保障国家安全和维护社会治安秩序,进行治安管理和惩罚犯罪而建立起来的,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和制度,包括警察立法、执法、守法、___________等制度。
25.警察法制定的根据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___________;二是警察工作的实践经验。

26.制定警察法律规范性文件一般要经过规划与起草、___________两个阶段。

27.警察法的执行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___________的特点。

28.《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确定的宗旨是___________。

29.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有效期一般为___________。

3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的规定,对非法入境、___________的外国人,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可以拘留审查、监视居住或者遣送出境。

3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的规定,在举行集会游行示威之日的___________前,由负责人向举行地公安机关办理申请手续。

3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规定,对经济和社会生活影响较大的单位给予责令停业处罚,须报请当地          决定(裁决),由公安消防机构执行。

33.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开办拍卖、典当、寄售行业的单位在领取营业执照后,需持营业热照向所在地市、县公安局(或公安分局)申请备案登记或者申请___________。

34.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行政处罚___________的,可以判决变更。”

35.我国的《国家赔偿法》规定,国家赔偿以___________为主要方式。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职权性警察主体

37.自由裁量的警察行为

38.交通管制

39.检查

40.警察法执行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41.简述警察法基本原则在警察执法实践中的作用。

42.简述区分抽象的警察行政行为与具体的警察行政行为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中的意义。

43.简要分析我国消防工作中的“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4小题12分,第45小题10分,共22分)

44.试论警务保障在人民警察行使职权中的作用。

45.试论警察刑事法中对执行主体所作的授权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的分类标准、含义及确立目的。


报 名 此 课 程 / 咨 询 相 关 信 息
【预约登门】 【网上咨询】 【订座试听】 【现在报名】
课程名称
全国04年10月自学考试公安法规试题
真实姓名
* 性 别
联系电话
* E-mail:
所在地区
咨询内容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04-2010 www.szedu.net 深圳教育在线 版权所有
中国·深圳
粤ICP备0602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