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2005年10月全国自考“证据法学”试题

2005年10月全国自考“证据法学”试题
作者:深圳教育在线 来源:szedu.net 更新日期:2007-12-25
课程代码:0022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以承认的方式为标准,可以将当事人的承认分为(   )
A.对案件事实的承认和对诉讼请求的承认
B.明示承认与默示承认
C.全部承认与部分承认
D.诉讼上的承认与诉讼外的承认
2.我国民诉法第68条中规定:“书证应当提交原件。物证应当提交原物。提交原件或者原物确有困难的,可以提交复制品、照片、副本、节录本。”这一规定属于(   )
A.意见证据规则 B.最佳证据规则
C.传闻证据排除规则 D.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3.下列关于我国三大诉讼法的证明标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三大诉讼法有各自不同的证明标准
B.我国三大诉讼法的证明标准相同
C.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明标准高于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
D.我国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规定的证明标准相同,而高于民事诉讼法
4.以笔录的制作主体为标准,可以将笔录分为(   )
A.刑事诉讼笔录、民事诉讼笔录、行政诉讼笔录和行政程序中的听证笔录
B.公安机关的笔录、检察机关的笔录、审判机关的笔录和行政机关的笔录
C.庭上笔录和庭外笔录
D.证据笔录与非证据笔录
5.以发现物证的感官为标准,可以将物证分为(   )
A.特征物证、属性物证和状况物证
B.宏观物证、常态物证和微量物证
C.固体物证、液体物证、气体物证和无体物证
D.视觉物证、触觉物证、嗅觉物证和听觉物证
6.司法认知的目的是(   )
A.提高诉讼效率 B.证明案件事实
C.解除当事人的举证责任 D.在当事人之间分配和转移举证责任
7.证据法上的狭义的当事人承认是指(   )
A.当事人对事实的承认
B.当事人对诉讼请求的承认
C.当事人的默认
D.当事人对事实的承认和对诉讼请求的承认
8.下列条件中,属于证人与鉴定人必须具备的共同点的是(   )
A.具有正常思维的自然人 B.知道案件情况的人
C.具有一定的专业职称 D.具有正义感
9.证据法学的研究对象是(   )
A.证据法的一般规律 B.证据法材料
C.证据法现象 D.证据法现象和一般规律
10.所谓“模型取证法”,指的是(   )
A.通过制作模型提取证据材料的方法
B.提取与案件有关的物品或者文书的方法
C.通过照相、录音、录像等手段提取证据材料的方法
D.通过制作笔录提取证据材料的方法
11.关于物证对案件事实的证明作用,正确的说法是(   )
A.物证对案件事实起直接证据的证明作用
B.物证只能对案件事实起到间接证明作用
C.物证对案件事实没有证明作用
D.物证对案件事实在必要时有证明作用
12.物证的表现形式是(   )
A.实物或者痕迹 B.客观实在
C.物质 D.物体
1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律师承担行为意义上的证明责任
B.法定代理人承担结果意义上的证明责任
C.侦查机关承担结果意义上的证明责任
D.法院既不承担行为意义上的证明责任,也不承担结果意义上的证明责任
14.在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一般属于(   )
A.传来证据 B.间接证据
C.直接证据 D.辩护证据
15.关于搜查笔录,正确的说法是(   )
A.属于证据笔录
B.属于非证据笔录
C.有的是证据笔录,有的是非证据笔录
D.有时是证据笔录,有时是非证据笔录
16.关于询问被害人的主体,正确的说法是(   )
A.执法人员和辩护律师、代理律师都可以询问被害人
B.只有执法人员才能询问被害人
C.只有公安司法人员才能询问被害人
D.只有承办案件的公安司法人员才能询问被害人
17.刑事诉讼法第46条规定:“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的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该条规定确立了(   )
A.意见证据规则 B.相关证据规则
C.最佳证据规则 D.补强证据规则
18.在运用间接证据时,不正确的做法是(   )
A.只用一个间接证据 B.每个间接证据都查证属实
C.各个间接证据之间不存在矛盾 D.得出的结论必须是肯定的、唯一的
19.实物证据(   )
A.是指以客观存在的物品为表现形式的证据
B.是指以人的陈述形式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C.是指书证、物证、勘验笔录等
D.是指证明当事人自己主张的事实存在的证据
20.在自诉案件中,原则上应当提供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证据的是(   )
A.公诉人 B.侦查机关
C.法院 D.自诉人
21.下列有关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以法官的理性和良心、内心确信为核心内容
B.1808年《法兰西刑事诉讼法典》标志自由心证证据制度正式确立
C.法官的心证受到许多证据规则的制约
D.法官“内心确信”的程度在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中相同
22.将书证分为文字书证、图形书证、符号书证的标准是(   )
A.内容性质 B.形成的方法
C.内容的表达方式 D.是否依职权制作
23.下列陈述属于被害人陈述的是(   )
A.被害人对直接侵害本人合法权益的犯罪行为的事实向公安司法机关所作的陈述
B.被害人对侵害本人合法权益的犯罪行为的事实向公安司法机关所作的陈述
C.被害人对侵害合法权益的犯罪行为的事实向公安司法机关所作的陈述
D.被害人对自己知道的犯罪行为的事实向公安司法机关所作的陈述
24.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可比性的证据进行对比作出认定结论的是(   )
A.甄别法 B.辨认法
C.比较印证法 D.同一认定法
25.下列有关当事人承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证据法上的当事人承认仅指当事人对案件事实的承认
B.当事人诉讼上的承认能够产生免除事实主张者提供证据证明该事实的举证责任
C.当事人诉讼上承认的案件事实,法院应当将其作为判决的根据
D.当事人诉讼外的承认与诉讼上的承认能够产生同样的法律效果
26.在审查判断证据的各种方法中,甄别法是指(   )
A.对证据逐一进行个别审查的方法
B.对两个以上的证据进行比较,寻找其共同点和差异点的方法
C.将若干个证据所反映的事实联系起来考察,确定它们相互之间是否相互呼应、协调一致的方法
D.执法人员组织有关的人员对有关的物品、人身和场所进行识别的方法
27.把证据分为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的标准是(   )
A.内容 B.证明力
C.来源 D.表现形式
28.制作笔录的主体是(   )
A.公安司法人员 B.代理律师
C.辩护律师 D.当事人
29.5月1日是国际劳动节、香港于1997年回归祖国属于(   )
A.推定的事实 B.司法认知的事实
C.调查的事实 D.辩论的事实
30.以空间为标准,可以将当事人陈述分为(   )
A.反映主要案件事实的陈述和反映次要案件事实的陈述
B.庭审前的陈述和庭审中的陈述
C.诉讼中的陈述和诉讼外的陈述
D.书面陈述和口头陈述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作为鉴定人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
A.具有鉴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
B.拥有鉴定所相应的技术手段
C.与案件之间没有依法应当回避的情形
D.对案件事实有充分的了解
E.参与案件调查
32.在走私案件中,被扣押的走私物品属于(     )
A.物证 B.书证
C.原始证据 D.传来证据
E.直接证据
33.侦察人员在犯罪行为发生的现场提取的痕迹属于(     )
A.间接证据 B.原始证据
C.实物证据 D.直接证据
E.传来证据
34.全案证据审查判断的标准包括(     )
A.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标准 B.优势证据标准
C.合理可能性标准 D.释明标准
E.排除合理怀疑标准
35.某县公安机关在侦破一起敲诈勒索案的过程中,依法收集到犯罪嫌疑人通过电话进行敲诈的录音磁带一盘,该录音带属于(     )
A.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 B.视听资料
C.直接证据 D.间接证据
E.传来证据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
36.(本题7分)简述诉讼证据的基本特征。
37.(本题9分)简述鉴定结论与证人证言的区别和联系。
38.(本题7分)简述证人的义务。
39.(本题7分)简述民事诉讼证明责任倒置的理由。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15分)
40.试述证人的权利。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15分)
41.A在自家厨房外搭建了一间小屋,因此遮挡住邻居B一间书房的光线,致使本来光线就较暗淡的书房更是暗淡。B为此曾多次与A协商,请其拆除该小屋,但A不允。于是,B向法院提起诉讼,认为A家的小屋不仅遮挡了自己书房的光线,而且阻碍了通风,请求法院判决A拆除其小屋。A却否定了B所主张的事实,并请求法院驳回B的诉讼请求。A和B都提供了证据,但是法院仍然无法判定A和B各自提出的事实的真伪与否,于是法院决定到现场进行勘验。勘验笔录没有经过当事人的质证,法院就根据该勘验笔录判决A拆除其小屋。
 问:(1)法院决定到现场进行勘验是否合法,理由是什么?
    (2)本案中,法院有无违法行为?为什么? 

报 名 此 课 程 / 咨 询 相 关 信 息
【预约登门】 【网上咨询】 【订座试听】 【现在报名】
课程名称
2005年10月全国自考“证据法学”试题
真实姓名
* 性 别
联系电话
* E-mail:
所在地区
咨询内容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04-2010 www.szedu.net 深圳教育在线 版权所有
中国·深圳
粤ICP备0602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