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5月,毛泽东写厂《反对本本主义》一文,第一次明确地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并积极提倡“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这表明,毛泽东从思想路线的高度为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指明了方向,并把这一道路的理论建立在坚实的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之上。
3.6.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即地租一般地以实行二五减租为原则,按抗日战争前的原租额,减去百分之二十五;利息一般地减少到社会借贷关系所允许的程度。实行了这个政策,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又有利于争取地主资产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边。解放战争时期,随着中国人民和美蒋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进行土地革命的条件日渐成熟。1945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将减租减息的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
3.7.三湾改编: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后,由于进攻敌人力量集中的中心城市长沙遭到挫败,便改向敌人力量较薄弱的农村前进。1927年9月下旬,毛泽东领导军队行至江西永新三湾,对部队进行整编。在三湾改编中,毛泽东提出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支部建在连上,班排设党小组,连以上设党代表,营、团建立党委,部队由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这就开始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奠定了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
3.8.古田会议:1929年12月在福建上杭县古田召开的中共红四军九大,被称为古田会议。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毛泽东强调了人民军队必须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批评了“司令部对外”等脱离党的领导的错误倾向。古田会议决议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军队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它解决了长期分散的农村游击战争环境中如何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问题。
3.9.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在实践中,毛泽东把人民军队的政治工作逐步系统地完善起来?形成了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三个基本原则:第一、官兵一致的原则,这就是在军队中肃清封建主义,废除打骂制度,建立自觉纪律,实行同甘共苦的生活,因此,全军是团结一致的。第二、军民一致的原则,这就是秋毫无犯的民众纪律,宣传、组织和武装民众,减轻民众的经济负担,打击危害民众的汉奸卖国贼,因此,军民团结一致,到处得到人民的欢迎。第三、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的原则。这些基本原则是我军独具的光荣传统,也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保证。
3.10.人民军队的三大民主:为了调动全体指战员的积极性,毛泽东指出,中国人民需要民主主义,军队也需要民主主义。他提出在军队中要实行政治、军事和经济三大民主。政治民主,即不论职务高低,官兵在政治上一律平等;军事民主,即战时发动士兵讨论作战计划,练兵时官兵互教;经济民主,即经济公开,士兵参与经济管理。三大民主的实行,从根本上调动了广大官兵的积极性,焕发了全体指战员最大的革命热情,军队战斗力也获得极大提高。
3.11.新民主主义革命土改总路线: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的讲话中,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改革工作中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是: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土地改革路线、政策的制定,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和生产积极性,从人力和物力上有力地支援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3.12.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开展人民战争,必须要有正确的战略和战术。毛泽东在观察和分析敌我力量对比时,总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事物的本质,从斗争的全局,从发展的观点来确定正确的战略和策略。毛泽东提出了在战略上,十分藐视敌人;在战术上,主张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又十分重视敌人。1946年8月,毛泽东在和美国记者谈话时,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点。他强调革命者必须在战略上,在全体上,藐视敌人,敢于同他们斗争,敢于夺取胜利;同时又要在战术上,在策略上,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斗争问题上,重视敌人,采取谨慎态度,讲究斗争艺术,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采取适当的斗争形式,以便一步一步地孤立敌人和消灭敌人。
4.l.国民革命联合战线:这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革命统一战线。1923年6月召开的中共三大,决定在保持中国共产党独立性的条件下,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的革命合作,在此基础上形成国民革命的联合战线。1924年1月,国民党—大召开,标志着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正式形成。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也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国民党一大把国民党改组为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四个革命阶级的政治联盟,改组以后的国民党本身就成了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形成,大大推动了中国革命的步伐,掀起了国民革命的高潮。但随着革命的发展,国民党右派分裂统一战线,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央领导机关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致使革命统一战线因国共合作的破裂而宣告结束。
4.2.工农民主统一战线:这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由于1927年国民党右派集团的叛变,以及民族资产阶级暂时附和了反革命,使得革命营垒中原有的四个阶级只剩下了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这三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以反对封建压迫和国民党新军阀统治为主要目标,建立起了工农民主统一战线。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真正认识到了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并将关于农民问题的一系列正确观点,运用于土地革命的伟大实践,使中国革命统一战线从此开始建立在牢固的工农联盟的基础上。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中国国内阶级关系也开始发生重大变化。1935年12月小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开始由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转变。
4.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7年9月,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为标志,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长期抗战,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一切抗日力量都为这一神圣事业英勇奋斗,做出贡献。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虽然对抗日采取两面政策,但最终毕竟留在了抗日阵营,并在不同程度上抗击和牵制了日寇的侵略力量。中国共产党则总结了前两个历史时期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正反两方面的教训与经验,创造性地制定和执行了一整套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牢牢掌握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维护了统一战线,促进了统一战线的发展。总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和壮大,是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
4.4.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是以推翻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政权为主要目标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抗战胜利后,全中国人民热切希望中国走上和平、民主、建设的新阶段,但蒋介石违背人民意愿,坚持独裁立场,悍然发动反革命内战。为了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起了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整个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大量而卓有成效的统一战线工作,从而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具有两大显著特点:首先,这个统一战线如此广大,它达到了包括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海外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的宏大规模;其次,这个统一战线是如此巩固,它具备了战胜任何敌人和克服任何困难的坚强的意志和源源不竭的能力。
4.5.两个联盟:中国共产党人认为,无产阶级领导下的革命统一战线,包括两个性质不同的联盟,一个是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即工人阶级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一个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即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同一切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在这两个联盟中,前者是在阶级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劳动阶级的联盟,是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的主体;后者是被剥削者与剥削者之间的联盟,这一联盟造成了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的复杂性。
4.6.“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毛泽东首倡、中国共产党确定的处理与民主党派关系的基本方针,是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一项重要政策。所谓长期共存,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存在,长期合作,而不只是一个短暂的历史阶段;所谓互相监督,是指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而不是单方面的监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既是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合作历史经验的生动概括和总结,又是党与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事的一贯方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合乎逻辑的发展。
4.7.人民政协:这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简称。统一战线作为不同阶级、阶层、党派和集团之间的政治联盟,需要有一定的组织形式,以起到组织广大同盟者,协调内部关系,制定共同纲领和统一政治步调的作用。人民政协就是中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织形式。它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有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国内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等代表参加的广泛的统一战线组织。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宣告了人民政协的诞生。这是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胜利果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胜利发展的必然产物。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人民政协执行它的职权,是当时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同时也是统一战线的全国最高组织形式。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届一次会议召开后,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是我国政治结构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4.8.“中间地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上普遍注视着美苏对峙,担心美苏之间开战。但毛泽东看到了美苏之间“隔着极其辽阔的中间地带”的情况。他认为,许多受美国控制的国家,必然会与美国发生某种程度的矛盾和冲突,因此应该把美国与包括英、法在内的其他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区别开来。后来,毛泽东又把处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之外的、广大的被压迫民族和国家纳入中间地带的范畴。“中间地带”思想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国际斗争中坚持矛盾分析方法,充分利用矛盾,以求结成尽可能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这一策略的体现和反映。
4.9.“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中国共产党深知,中国革命需要国际统—战线,中国的建设事业更需要团结国际上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运用国际上的一切有利条件。在国际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矛盾分析方法,充分利用矛盾,以求结成尽可能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以实现我国的外交政策目标,促进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就是这一情况的反映。六七十年代,国际政治力量进一步分化改组,系列亚非国家纷纷获得独立,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增大;社会主义阵营由于出现了苏联霸权主义也不复存在;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西方帝国主义集团也已四分五裂。为了对此格局做出重新概括,制定新的政策,毛泽东于1974年明确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这一理论把霸权主义国家(美国和苏联)与一般的资本主义国家区分开来,从而使世界反霸权主义的力量扩大到最大限度,极其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壮大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必需的国际统一战线。
4.10.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1953年12月至1954年4月,中印之间就西藏问题展开谈判,谈判开始前,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谈判以后双方签订的协定中,正式提出以此作为指导中印两国关系的准则。1954年6月,周恩来在应邀访问印度、缅甸两国时与它们签订的联合声明中,再次确认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致申明这些原则同样适用于各国之间及一般的国际关系中。1955年万隆会议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同,并被逐步确立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具有重大意义,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争取实现国际统一战线的斗争实践中,对国际社会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5.1.“三三制”政权: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政权,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抗日统一战线的政权,即“三三制”政权。“三三制”政权在组织形式上,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或者更少,他们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非党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他们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派及其他分子占三分之一,他们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抗日民主政权的组成,则应由人民选举产生,凡年满18岁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性别、职业、党派、信仰、文化程度、居住年限,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三三制”政权,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政权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阶段的具体形式,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正因为如此,“三三制”政权的施政方针应体现抗日与民主两大精神。它所施行的各项方针政策,必须照顾一切抗日阶级和阶层的利益,必须以保护抗日人民,改良工农生活,为其基本出发点。同时,“三三制”政权作为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作为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共产党必须靠政策、靠真理争取优势,掌握领导权,以保证“三三制”政权的新民主主义性质。“三三制”政权的理论和实践,在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形成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邓小平把“三三制”政权称为“敌后抗战的最好政权形式”,“是将来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所应采取的政权形式”。毛泽东则明确提出,“三三制”政权的模型推广到全国,“那时全国就成了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5.2.联合政府:抗日战争后期,由于国民党坚持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国民党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陷入了严重危机,使得大后方人民民主运动走向高潮,中国共产党适时地提出了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阐述了建立联合政府的一般纲领和具体纲领。毛泽东指出,作为一般纲领,作为战略目标,就是在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之后,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联合一切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的国家制度,即“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作为具体纲领,作为当前的行动口号,是经过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代表人物的协议,成立临时的联合政府,将来再经过自由的无拘束的选举,召开国民大会,成立正式的联合政府。抗战胜利后,经过1946年1月的政治协商会议,国民党、共产党和中间党派就制定宪法的原则和改组政府的方案等达成了协议。按照政协协议,将组成由国民党、共产党、中间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组成的联合政府。这样的联合政府是中共七大制定的具体纲领的体现,它与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的一般纲领“还有很长的距离,但如照政协做下去,则是向新民主主义的方向发展”。然而,由于国民党方面最终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反人民的内战,这样的联合政府未能组织起来。中国共产党便领导全国人民以革命战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争取建立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民主联合政府。
5.3.人民民主专政:1948年12月,毛泽东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第一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他讲:如果要使革命进行到底,那就是用革命的方法,消灭一切反动势力,“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再一次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家学说,总结了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阐明了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历史必然性,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一系列根本问题。他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已经完全形成。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这就用国家根本大法的方式,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根本国家制度,是新中国的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