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深圳教育在线 来源:szedu.net 更新日期:2007-12-23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中国第一部历史新闻学著作是( ) A.《中国近代报刊史》 B.《中国报学史》 C.《中国新闻事业史》 D.《中国传媒史》 2.梁启超概括的报纸的两大天职是( ) A.去塞求通,开创新风 B.去塞求通,向导国民 C.去塞求通,监督政府 D.向导国民,监督政府 3.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提出报纸应当成为( ) A.阶级斗争的工具 B.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 C.经济教育的工具 D.文化宣传的工具 4.新闻与情报在传播方式上的差别是( ) A.公开与未必公开 B.及时与未必及时 C.有选择与无选择 D.纪实与非纪实 5.新闻价值五要素中的“接近性”的含义除了地理、心理上的接近,还有( ) A.时间上的接近 B.原因上的接近 C.利益上的接近 D.结果上的接近 6.提出报纸要“准确、准确、再准确”的著名报人是( ) A.普利策 B.约斯特 C.施拉姆 D.小野秀雄 7.资产阶级新闻价值理论的许多论点直接来源于( ) A.资产阶级新闻工作者的灵感 B.资产阶级革命家的论述 C.资产阶级新闻学者的研究成果 D.资产阶级报纸经营者的生意经 8.提出“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一观点的是( ) A.李普曼 B.博加特 C.本杰明 D.庞德 9.20世纪初,第一个将新闻价值理论引入中国的是( ) A.徐宝璜 B.邵飘萍 C.戈公振 D.蔡元培 10.新闻传播行为“三要素说”(事实、新闻报道者和新闻接受者)的提出者是( ) A.甘惜分 B.王中 C.邓拓 D.范长江 11.新闻选择的目标有两个,一个是择优,另一个是( ) A.择全 B.择真 C.择善 D.择美 12.新闻事业在社会结构中处于( ) A.生产关系层次 B.经济基础层次 C.生产力层次 D.思想上层建筑层次 13.新闻事业的组织实体是( ) A.权力组织 B.群众团体 C.舆论机构 D.企业实体 14.新闻媒介资产所有者掌握新闻传媒生存权、发展权和经营权的控制行为是( ) A.经济控制 B.法规控制 C.政策控制 D.行政控制 15.第一个提出新闻自由口号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是( ) A.约翰•密尔 B.约翰•弥尔顿 C.华盛顿 D.托马斯•杰斐逊 16.新闻控制的目标是( ) A.新闻传播与新闻接受的统一 B.新闻管理与新闻自由的统一 C.新闻自由与行为规范的统一 D.社会责任与新闻自由的统一 17.“社会责任理论”提出的时间是( ) A.19世纪30年代 B.20世纪4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18.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指导思想是( ) A.人道主义思想体系 B.自由主义思想体系 C.个人主义思想体系 D.专业主义思想体系 19.接受和服从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宣传纪律,是( ) A.新闻事业党性原则在思想路线上的表现 B.新闻事业党性原则在政治路线上的表现 C.新闻事业党性原则在组织路线上的表现 D.新闻事业党性原则在群众路线上的表现 20.刘少奇提出新闻工作者不但要“宣传党的政策”,还要( ) A.解释党的政策 B.发布党的政策 C.传达党的政策 D.根据群众的实践考察党的政策 21.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指导范围包括( ) A.指导舆论、指导工作、指导学习、指导生活 B.指导宣传、指导思想、指导工作、指导生产 C.指导宣传、指导工厂、指导农村、指导学校 D.指导工作、指导学习、指导生活、指导劳动 22.要善于“影响还没有卷入运动的广大群众”,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是(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毛泽东 23.“报纸工作人员为了教育群众,首先要向群众学习”,这一观点出自( ) A.刘少奇的《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B.毛泽东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C.邓小平的《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D.江泽民的《在全国新闻研讨班上的讲话》 24.“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思想的提出者是(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毛泽东 25.在社会主义国家,新闻舆论监督实质上是( ) A.党派之间的监督 B.利益集团之间的监督 C.人民的监督 D.社会成员之间的监督 26.1945年在延安与毛泽东谈论如何跳出“人亡政息”历史周期率的民主人士是( ) A.宋庆龄 B.张澜 C.张治中 D.黄炎培 27.对于报纸批评,毛泽东曾提出( ) A.“开、好、管”三字方针 B.“稳、准、狠”三字方针 C.“稳、好、管”三字方针 D.“放、好、管”三字方针 28.在新闻舆论监督中最重要的监督对象是( ) A.权力组织 B.一般干部 c.公民团体 D.各种社会成员 29.对某个高速公路建设工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曝光,属于舆论监督中的( ) A.对一般社会成员的不良行为的监督 B.对决策出台过程的监督 C.对社会不良现象的监督 D.对决策者行为的监督 30.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要求是( ) A.讲党性,讲政治 B.思维敏捷 C.语言丰富多彩 D.吃苦耐劳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31.《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所说的四种理论是( ) A.集权主义理论 B.自由主义理论 C.社会责任理论 D.法西斯主义理论 E.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32.新闻事业阶级性的特殊表现形式是( ) A.报道事实 B.开展批评 C.自由讨论 D.评价事实 E.充当喉舌 33.新闻事业的总体特性是( ) A.充当特定政党的喉舌 B.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主 C.通过新闻手段反映社会生活 D.影响公众认识 E.引导社会舆论 34.我国各级各类新闻传媒在新闻宣传和舆论导向中是一种( ) A.相互制约关系 B.相互配合关系 C.相互竞争关系 D.相互排斥关系 E.相互利用关系 35.新闻批评具有的特点是( ) A.及时性 B.公开性 C.群众性 D.权威性 E.持续性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60分)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36.1956年以《人民日报》改版为标志的新闻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7.简述造成新闻失实的原因。 38.简述正确舆论的全面含义。 39.简述新闻从业者的素质特征。 40.以传媒结构变化来划分,新闻事业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试论新闻传播如何从“媒介本位”向“受众本位”转变。 42.试述新闻的基本特性。
五、综合应用题(15分) 43.用所学新闻理论知识,分析下面文章中所报道的新闻现象。 安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主任用消防车装空调,记者接举报前往采访相机被抢 这位官员问记者:“你是什么东西” 新华社合肥2006年5月1日专电 日前,《安徽商报》一记者接到群众举报,称安徽省人大常委会一位副秘书长动用消防车为其住宅安装空调,这位记者在到现场采访时相机被抢、耳朵被扭,最后被保安“架”出小区。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所属的《安徽商报》记者孙超4月2日接到群众举报:一辆消防车正给合肥市南山小区一位领导住宅装空调。孙超赶到现场时,消防车已装好楼房南面的空调正向北面开动,他便拿起相机拍下了车牌。这时,过来一位中年男子问孙超是干什么的,孙超说是记者。他又问,是谁让你来拍的,孙超回答说有群众举报,拍照是自己的工作。孙超告诉记者:“当时他上来就抢走我的相机,我给报社打电话,他才把相机放到一辆车的后备箱上,说谁抢你相机了啊,我想拿回来可又被他拦住了。”接着,这名男子看了孙超出示的记者证。孙超说:“他看后对我说,你是什么东西啊,叫你们社长来和我讲话。” 这时,消防车已转到北面升起云梯装空调。拿回相机的孙超想拍下这个场面。“我边拍他边抢,后来他一手抢相机,一手揪住我的耳朵把我往外拉了两米远,我问他为什么打人,他讲,谁看见我打人了?这让我哭笑不得,当时围观的有四五个人,小区保安也在,他们都看见了。”这时保安上来了,对孙超说,你不是这个小区的,所以请你出去。身材瘦小的孙超被保安又拉又拖、“硬架”出小区,小区的电闸门随即关上,孙超和赶来的报社值班主任怎么叫也不开,消防车把空调装好才离开。 孙超事后才知道,这位中年男子是现任的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 4月29日,记者电话采访了当事人。他告诉记者,他家买了两台空调,可防盗窗花了个把小时没打开,装不了。“有人给我出点子,说消防有社会求助,我就打电话给合肥市消防支队的熟人,问他能不能求助一下,他讲可以。他们说有的老百姓钥匙落在屋里、门打不开,他们经常帮助,叫社会求助。”就这样消防队开来了消防车。记者问他是不是和前来采访的记者发生过争执,他说“不是我和他争执,是院子里的人和他争执”。又说:“相机是我拿下来了。他出示证件后,我把相机还给他了,你不出示证件我就让你照了吗?” 这位副秘书长说,他找消防车装空调,“一是自己有点人际关系;二是确实很困难,没办法的情况下才这样的。”他认为,自己在这件事情上“也有教训要汲取,作为领导干部,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