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自考“生理心理学”考点-2

自考“生理心理学”考点-2
作者:深圳教育在线 来源:szedu.net 更新日期:2007-12-22

第二章 感觉生理心理学

特异感觉系统和非特异感觉系统
各种特异感觉系统向大脑皮层的上行通路均发出许多侧支达脑干被盖部的网状结构,再由脑干网状结构发出网状上行和下行纤维,向大脑皮层广泛弥散性地投射,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水平,也向感觉乃至运动系统弥散投射,以便对各种感受刺激均可给出适度的反映。许多特异的专一感觉系统和网状非特异投射系统,共同实现着对外部刺激或事物属性的感受功能。
1. 感受阈值:即刚能引起主观感觉或细胞电活动变化的最小刺激强度。各种特异感觉系统 
有自己的适宜刺激,对其感受阈值最低,即对其感受最灵敏。
2. 感受器的适应:随着刺激物长时间持续作用,感受灵敏率下降,感受阈值增高,这种现象 
称感受器的适应。★☆
3. 感受野:把有效地影响某一感觉细胞兴奋性的外周部位,称为该神经元的感受野。
第一节 视觉生理心理学
1. △眼的基本功能就是将外部世界千变万化的视觉刺激转换为视觉信息,这种基本功能的实现,依靠两种生理机制:即眼的折光成像机制和光感受机制。
眼的折光成像机制:将外部刺激清晰地投射到视网膜上,激发视网膜上化学和光生物物理学反应,实现能量转化的光感受功能,产生是感觉信息。
眼内折光装置及其反射活动
在眼球的结构中,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以及瞳孔都是它固有的眼内折光装置。为保证视网膜上清晰成像,瞳孔大小与晶状体曲率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瞳孔的光反射、调节反射是实现折光成像这种功能的生理基础。
A. 瞳孔反射也称光反射,在黑暗中瞳孔扩大,光照时瞳孔缩小的反应。
B. 调节反射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反射活动,既包括不随意性自主神经反射活动,又包括眼外肌肉的随意性运动反应。视轴、晶体曲率和瞳孔同时变化的反射活动就是调节反射,是保证外界景物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的重要生理机制。
C. 瞳孔皮肤反射

2. ★☆眼睛的随意运动有哪几种方式?它的生理心理学意义是什么?P39
(1)共轭运:眼睛的运动有许多方式,当我们观察位于视野一侧的景物又不允许头动时,两眼共同转向一侧。两眼视轴发生同方向性运动,称为共轭运动。
(2)辐合:正前方的物体从远处移向眼前时,为使其在视网膜上成像,两眼视轴均向鼻侧靠近,称为辐合。
(3)分散:物体由眼前近处移向远处时,双眼视轴均向两颞侧分开,称为分散。
(4)辐辏运动:辐合与分散的共同特点是两眼视轴总是反方向运动,称辐辏运动。辐辏运动和共轭运动都是眼睛的随意运动。
人们在观察客体时,有意识地使眼睛进行这些运动,以便使物像能最好地投射在视网膜上最灵敏的部位―中央窝上,得到最清楚的视觉。

☆非随意的眼动

3. ★☆微颤的生理心理学意义是什么?什么是适应现象?
1)在两次扫视之间,眼球不动,称注视,其持续时间约在150-400毫秒之间。
2)注视期间,眼睛并非绝对不动;事实上此时眼睛发生快速微颤。
3)微颤运动保证视网膜不断变换感受细胞对注视目标进行反映,从而克服了每个光感受细胞由于适应机制而引起的感受性降低。

4. 颜色视觉信息的光生物化学基础△□
光生物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视杆细胞之中,是产生明暗视觉信息的基础。颜色视觉的光生物化学基础在于视锥细胞内的视蛋白结构不同。
5. 视网膜上有哪几种细胞?排列方式及电传导方式。△□◎☆
1)视网膜分为内、外两层。
外层:是色素上皮层,由色素细胞组成,由此产生和储存一些光化学物质。
内层:是由5种神经细胞组成的神经层,从外向内依次为视感受细胞(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水平细胞、双极细胞、无足细胞和神经节细胞。
2)细胞联系的一般规律是几个视感受细胞与1个双极细胞联系,几个双极细胞又与1个神经节细胞相关。因此,多个视感受细胞只引起1个神经节细胞兴奋,故视敏度较差;但在视网膜中央凹部只有视锥细胞,每个视锥细胞只与1个双极细胞相联系,而这个双极细胞又与1个神经节细胞相联系。因此,中央凹视敏度最高。由视感受细胞、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形成神经信息传递的垂直联系;由水平细胞和无足细胞在垂直联系之间进行横向联系,1个神经节细胞及与其相互联系的全部其他视网膜细胞,构成视觉的最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称之为视受单位。
3)视网膜中央凹附近的视感受单位较小,而周边部分视网膜的感受单位较大。
4)除了神经节细胞之外,视网膜上的其他细胞对光刺激的反应均类似光感受细胞,根据光的相对强度变化给出级量反应,这种级量反应是缓慢的电变化,不能形成可传导的动作电位,但可与邻近细胞的慢变化发生时间和空间总和效应。水平细胞和无足细胞对视觉信息横向联系的作用正是以慢电位变化的总和效应为基础的。在视网膜上对光刺激的编码,只有神经节细胞才类似于脑内其他神经元,产生单位发放,对刺激强度按调频的方式给出神经编码。视网膜的横向联系中,水平细胞和无足细胞对信息的处理和从光感受细胞至双极细胞间的信息传递都是以级量反应为基础的模拟过程,只有神经节细胞的信息传递才是全或无的数字化过程。
5)视觉的传导通路:始于视网膜上的神经节细胞,其细胞轴突构成视神经,末梢止于外侧膝状体。来自两眼鼻侧的视神经左右交叉到对侧外侧膝状体;来自两眼颞侧的视神经,不发生交叉投射到同侧外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细胞发出的纤维经视放射投射至大脑皮层的初级视皮层(V1),继而与二级(V2)、三级(V3)和四级(V4)等次级视皮层发生联系。(考过—下面的黑体)
V1区与简单视感觉有关,V2区与图形或客体的轮廓或运动感知有关,V4区与颜色觉有关。

6. ★☆神经节细胞、外侧膝状体、皮层神经元感受野有什么不同?P52(考过—黑体)
1)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感受野呈现同心圆式,其中心区和周边区之间总是拮抗的。
2) 外侧膝状体神经元:其感受野与神经节细胞基本相似,形成中心区和周边区相互拮抗的同心圆式的感受野。
3) 皮层神经元的感受野分三种类型:简单型、复杂型、超复杂型。
简单型感受野:面积较小,引起开反应和闭反应的区均呈直线型,两者分离形成平行直线,但两者可以存在空间总和效应;
复杂型感受野:较简单型大,呈长方形且不能区分出开反应与闭反应区,可以看成是由直线型简单感受野平行移动而成,也可以看成是大量简单型皮层细胞同时兴奋而造成的;
超复杂型感受野:的反应特性与复杂型相似,但有明显的终端抑制,即长方形的长度超过一定限度则有抑制效应。
总之(1)简单型的细胞感受野是直线形,与图形边界线的觉察有关;
(2)复杂型和超复杂型细胞为长方形感受野,与对图形的边角或运动感知觉有关。

6. 功能柱:具有相同感受野并具有相同功能的视皮层神经元,在垂直于皮层表面的方向上呈 
柱状分布,只对某一种视觉特征发生反应,从而形成了该种视觉特征的基本功能单位。
8.人能听到频谱大约为20—16000赫兹的各种声波,对400—1000赫兹的声波最敏感。(考过)

9. 物理声学分析声音的频率、振幅或声压以及复合声的频谱;心理声学考虑到这些参数与人类主观听觉间的关系,提出相应的参数是音高、音强和音色。
10. 听觉通路:耳蜗核-内侧膝状体,由内侧膝状体将听觉信息传送到颞叶的初级听皮层(41
区)和次级听皮层(21区,22区,42区)
11. 听觉信息的神经编码(理论):德国黑尔姆霍兹听觉共振假说;位置理论;频率理论;美国贝克西行波学说(1969诺贝尔奖);齐射原理。(考过)
12. 关于内耳音高编码问题的两种方式为细胞分工编码和频率编码。可能对低频声刺激以频率编码为主,而高频声刺激以细胞分工编码为主。△

13. 在外周和中枢内对音强编码的机制较为复杂,可分为极量反应式编码、调频式编码、细胞分工编码。(考过)
14. 声源空间定位的神经编码有两种基本方式:锁相-时差编码,强度差编码。(考过)

15. 味觉通路:舌的味觉传入冲动均达脑干孤束核,在这里交换神经元后上行至桥脑味觉区,最后达大脑皮质的前岛叶,这里是最高级味觉中枢。
16. 嗅觉通路:前梨状区及杏仁核内侧。  
 

报 名 此 课 程 / 咨 询 相 关 信 息
【预约登门】 【网上咨询】 【订座试听】 【现在报名】
课程名称
自考“生理心理学”考点-2
真实姓名
* 性 别
联系电话
* E-mail:
所在地区
咨询内容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04-2010 www.szedu.net 深圳教育在线 版权所有
中国·深圳
粤ICP备0602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