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第一章导论
(总题数2;总分数2;占本部分题数比重2%;占本部分数比重1%)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历年考点:
2002年文科第5题(单):物质资料生产四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历年考点:
2003年第4题(单):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条件。
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经济规律的类型。
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总题数18;总分数36;占本部分题数比重20%;占本部分数比重20%)1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
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2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商品经济的两个发展阶段。
3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历年考点:
2002年理科第4题(单):劳动二重性学说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
2000年文科第4题(单)、2000年理科第4题(单):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交换价值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历年考点:
1998年文科第24题(辨析):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后果,即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内的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的关系。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历年考点:
2002年文科第4题(单):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的解决。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历年考点:
2005年第5题(单):货币的形式和职能。
2003年第5题(单):货币的起源。
2002年理科第5题(单):货币的职能。
2000年文科第19题(多):货币的职能。
1999年理科第5题(单):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
货币流通规律。
历年考点:
1998年理科第13题(多):货币流通规律。
纸币和信用货币。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历年考点:
2002年文科第18题(多):货币流通规律与通货紧缩。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历年考点:
2002年文科第32题(辨析):价格与价值的关系,影响价格的因素。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市场机制与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
历年考点:
2000年理科第20题(多):价值规律的作用机制。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时代性。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
历年考点:
2002年文科第21题(多)、2002年理科第20题(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来源、地位和意义。
第三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
(总题数37;总分数79;占本部分题数比重42%;占本部分数比重44%)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
历年考点:
2003年第19题(多):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剩余价值率。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历年考点:
2000年理科第6题(单):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
历年考点:
2002年文科第6题(单):相对剩余价值的含义及其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
2001年文科第32题(辨析):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
1999年文科第5题(单):超额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
资本有机构成。
历年考点:
2003年第20题(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后果。
2001年文科第4题(单):资本的有机构成。
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历年考点:
2006年第21题(多):资本的集中与集聚。
1998年理科第24题(辨析):股份公司与资本积聚、资本集中的关系。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历年考点:
2000年文科第5题(单):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历年考点:
2006年第6题(单):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2004年第19题(多):利润向平均利润转化的结果。
2002年理科第21题(多):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对商品价值及资本获取利润的影响。
2001年文科第6题(单)、2001年理科第4题(单):资本和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1999年文科第31题(多):生产价格及其形成。
1998年理科第14题(多):平均利润形成的条件及其后果。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借贷资本和利息。
历年考点:
2000年文科第20题(多):借贷资本的特点。
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股份资本和股息。
历年考点:
2004年第35题(分析):股份资本产生的根源、本质及其作用。
2003年第21题(多):股票价格的定义和决定因素。
2000年文科第31题(辨析):股票和股票价格的实质。
土地所有权和地租。土地价格。
历年考点:
2005年第18题(多):资本主义的绝对地租与级差地租的区别。
2003年第7题(单):级差地租的具体形式。
2002年文科第20题(多):级差地租的形成原因和条件。
2001年文科第20题(多)、2001年理科第21题(多):级差地租、绝对地租的构成(形成)。
1998年理科第4题(单):级差地租的含义及级差地租两种基本形态的区分。
2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
生产集中和私人垄断的形成。
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
历年考点:
2006年第22题(多):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垄断和竞争的关系。垄断利润。垄断价格。
历年考点:
1998年理科第15题(多):垄断价格的实质及其与价值的关系。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历年考点:
2000年文科第6题(单)、2000年理科第7题(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双重作用。
3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第四章资本的运行
(总题数19;总分数36;占本部分题数比重21%;占本部分数比重20%)1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
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
历年考点:
2002年文科第19题(多):资本循环经历的阶段和所采取的职能形式。
2000年理科第21题(多):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
1999年理科第6题(单):产业资本运行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运行的必要条件。
资本周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历年考点:
2005年第6题(单):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2005年第32题(辨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1998年文科第2题(单):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
技术进步和固定资本折旧。
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制约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历年考点:
2003年第6题(单):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2001年文科第19题(多)、2001年理科第20题(多):资本周转速度与资本周转时间的相互关系,资本周转时间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
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值的影响。
历年考点:
1999年文科第18题(多)、1999年理科第21题(多):加快资本周转速度的意义。
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
分析社会总资本运行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及其两种方式。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总资本
扩大再生产的前提、实现条件及其意义。
历年考点:
2004年第4题(单):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2002年理科第19题(多):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意义。
2002年理科第6题(单):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2001年理科第5题(单):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的实质。
2001年文科第5题(单):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2001年文科第3题(单):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的实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
2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
资本主义国有制的产生和发展。
历年考点:
2003年第32题(辨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实质和双重作用。
国有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范围内的结合。
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
3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展
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
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范围扩展的主要形式和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历年考点:
1998年理科第5题(单):二次大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合作。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协调。
第五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
实质与经济制度
(总题数4;总分数7;占本部分题数比重4%;占本部分数比重4%)1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和建立的客观依据。
公有制经济的涵义和多种实现形式。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3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历年考点:
2005年第7题(单):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历年考点:
2006年第23题(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2004年第18题(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2002年文科第26题(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理顺分配关系,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促进社会公平。
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
(总题数9;总分数18;占本部分题数比重10%;占本部分数比重10%)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有机结合。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企业是重要的微观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性质和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历年考点:
2006年第7题(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2004年第5题(单):股份有限公司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典型组织形式。
构建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
历年考点:
1998年文科第16题(多):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
历年考点:
2004年第32题(辨析):整顿、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2005年第20题(多):规范市场秩序。
1999年文科第23题(多):价格体系的内容。
1998年理科第9题(单):价格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控体系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历年考点:
2003年第36题(分析):市场经济下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目标、手段和政策。
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历年考点:
2006年第24题(多):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体系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历年考点:
1999年文科第9题(单):我国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第七章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
(总题数20;总分数70;占本部分题数比重19%;占本部分数比重24%)1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趋势
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物质条件和现实基础。
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2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
历年考点:
2003年第10题(单):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和发展。
综合章节
(总题数:11题,总分数:39分)11997年理科第14题(多):第四、七章:二次大战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的原因。
21998年文科第28题(论):第三、六章: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及对我国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指导意义。
31999年理科第20题(多):第三、四章:二次大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41999年理科第30题(辨析):第三、四章的内容:生产资本两种不同划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依据。
52000年理科第5题(单):第二、三章:运用劳动二重性学说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62001年文科第18题(多):第三章、四章:生产资本的划分和内容。
72001年文科第23题(多):第三、四章: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资本周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72001年理科第19题(多):第三、四章:生产资本的划分和内容。
82003年第18题(多):第二、三章: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92006年第5题(单):第三、四章:资本有机构成、年剩余价值量、年剩余价值率。
102006年第35题(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制度与体制;第二章:价值规律;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