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中国-深圳·教育导航
百度搜索 google搜索 狗狗搜索
Google
导航:首页 - 2008年考研政治理论强化试题及答案(五)

2008年考研政治理论强化试题及答案(五)
作者:深圳教育在线 来源:szedu.net 更新日期:2007-12-12 阅读次数:
二)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选择题Ⅰ:在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决定一切社会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同时也是人类认识基本来源的社会实践的基本形式是()
[A]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B]科学实验
[C]生产实践[D]探索规律性的知识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而实践区别于自然物质形态运动和动物本能活动的本质特征是()
[A]客观现实性[B]自觉能动性
[C]历史继承性[D]物质存在性
3马克思主义对物质观的变革,突出地表现在()
[A]它把物质当做世界的起源
[B]它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C]它把人类实践视为一种客观实在
[D]它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4下列哪项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专门为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和准备性活动()
[A]自然科学
[B]哲学和社会科学
[C]处理和变革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践
[D]科学实验
5数百年来,人类不断向深海领域进军,到目前为止,人类所探测到的海洋最深的地方是位于西太平洋上的马里亚纳海沟,深度达11034米。由此可知马里亚纳海沟属于()
[A]属人世界[B]人类世界
[C]人化自然[D]自在世界
62003年中国成功地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从人类实践的构成要素这个角度来看,承担此次任务的“神舟五号”飞船属于()
[A]实践的主体[B]实践的客体
[C]实践的对象[D]实践的手段
选择题Ⅱ:在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符合题目要求
1实践的基本特征包括()
[A]客观现实性[B]具体性与随意性
[C]自觉能动性[D]社会历史性
2下列关于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的作用,说法正确的有()
[A]主观能动性在实践活动中以一定的现实目的作为核心,以实现自身为归宿,并力图使外部世界按自身的尺度发生改变
[B]主观能动性不仅是实践活动的决定性前提,而且对物质的感性过程起着重大的作用
[C]人的实践活动区别于其他物质活动的本质特点就在于实践具有主体意识性
[D]实践中人的主体意识性体现为人可以克服客观规律
3实践的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实践的客体是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关于实践的主体和客体,说法正确的有()
[A]实践的主体是实践活动中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
[B]实践客体是一种不以主体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与客观事物相等同的概念
[C]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通过主体对象化和客体非对象化的双向运动实现
[D]主体客体化造成人的活动成果的体外积累,客体主体化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人的本质力量
4近30年来,由于宇宙火箭等新技术用于天文观察,人类发现了许多新天体,如类星体、脉冲星等。早在人类发现之前,他们就一直存在并发展变化。这说明()
[A]自然界对于人类社会具有先在性
[B]人类世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
[C]实践是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D]对人类来说,世界既是本原性存在,又是对象性存在
(三)物质与意识
选择题Ⅰ:在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认为意识是大脑分泌出来的特殊物质的观点属于()
[A]唯心主义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唯物主义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2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
[A]不懂得物质的客观实在性[B]不懂得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C]抹杀了意识的本质特征[D]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下列有关“意识”的表述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是()
[A]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B]意识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
[C]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D]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4“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说明()
[A]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B]物质决定意识
[C]量变和质变的关系[D]道德和意识的关系
5列宁曾指出,“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辩证唯物论与机械唯物论的对立[B]有神论与无神论的对立
[C]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6下列表述哪一项与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相符()
[A]物是感觉的复合[B]物质是事物各种形态的总和
[C]一切皆在心中[D]世界仅仅是由我们的感觉构成的
7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物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在意识中体现了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这里区分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依据是()
[A]形式与内容的划分[B]计划与目的的划分
[C]唯
选择题Ⅱ:在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观点符合唯物主义哲学的有()
[A]世界的本原是原子[B]天不变道亦不变
[C]运动就是物体位置的改变[D]世界统一于要素或“能”
2下列关于意识的说法正确的有()
[A]意识的产生既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
[B]纯粹的动物心理也会自发的产生意识
[C]人类意识是社会的直接产物
[D]意识从来就是社会的人的意识
3人类意识和动物心理的区别在于()
[A]人类意识以思维为主要形式
[B]人类意识以语言为外壳
[C]人类意识能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抽象反映
[D]人类意识包括感知和情感
(四)本章综合
选择题Ⅰ:在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和“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两种观点属于()
[A]均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前者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后者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均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前者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后者属于辩证的唯心主义观点
2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曾经是新中国引以为自豪的大型水利工程,然而由于该工程没有考虑到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可能会造成三门峡水库的淤塞这个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三门峡水库泥沙日益淤积,库容不断减少,对下游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因此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建设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这个根本要求是()
[A]世界的多样性                 [B]世界的统一性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一切从实用出发
选择题Ⅱ:在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哪些做法或说法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关系的基本原理()
[A]滥砍盗伐
[B]涸泽而渔
[C]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D]揠苗助长
2“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有()
[A]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B]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具体物质形态
[C]具有直观性和猜测性[D]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
四、答案与解析
(一)物质与运动
选择题Ⅰ:在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B【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形式。C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D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C【解析】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本质在于设想离开物质的运动、纯粹精神的运动。
3C【解析】“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说明物质离不开运动,离开运动连水和木头都会失去本性。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的。选项A将运动与物质相分离,是形而上学的观点。B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D割裂了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的辩证统一,只看到了箭头在某一点上的相对静止就说“不动”,而没看到箭头在整体上的绝对运动。
4B【解析】“坐”,表明的是一种静态,但这种静止是相对的,因为人即使“坐”着也能“日行八万里”,这说明了运动的绝对性。A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认识能力是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C、D都是正确的观点,时间和空间都能无限延展,但题干并无此含义。
5B【解析】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A项,世界上既存在物质又存在意识,物质是客观实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C项,运动不是世界的本原;D项,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根源于物质,但并不是说任何东西都是物质,如意识就不是物质,只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6B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因此,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性,表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选择题Ⅱ:在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符合题目要求
1AD【解析】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认为,不存在绝对静止的空间,同样不存在绝对同一的时间,所有时间和空间都是和运动的物质联系在一起的。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认为,由于有物质的存在,空间和时间会发生弯曲,而引力场实际上是一个弯曲的时空。
2BD【解析】A是错误的,真空并非一无所有的空间,他是以量子场形式存在的物质系统的一种特殊的(即能量最低的)运动状态(基态),这已经为科学实验所证明。B是正确的,生活实践和科学实验充分证明,场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物质形式的一种。C是错误的,反物质是指各种反粒子及由反粒子组成的实物,因此,它同样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D地球引力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仍然能为我们所认识和感知,并且它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3A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唯物主义对于世界物质统一性认识的发展过程,题干提到了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两个发展阶段对于世界物质性的初步理解,它们的共同之处是:都是唯物主义的,都强调了物质是第一性的东西,世界是由客观实在的物质构成的。BD是与物质观截然相反的唯心观,与题干要求不符合。

 

物与唯心的划分                [D]统一与多样的划分
 

报 名 此 课 程 / 咨 询 相 关 信 息
课程名称
2008年考研政治理论强化试题及答案(五)
真实姓名
* 性 别
联系电话
* E-mail:
咨询内容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07 www.szedu.net 深圳教育在线 版权所有
中国·深圳
ICP备140230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