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2008年研究生入学考试邓论模拟试题五

2008年研究生入学考试邓论模拟试题五
作者:深圳教育在线 来源:szedu.net 更新日期:2007-12-10
4为了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大趋势,在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正确处理的关系包括()
 
[A]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关系
 
[B]学习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技术的关系
 
[C]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
 
[D]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5我们必须在结构调整上走出一条解决深层次矛盾的道路。通过发展和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形成新的产业格局,这要求()
 
[A]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B]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
 
[C]服务业全面发展[D]农业、工业、服务业轻重并举
 
(七)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选择题Ⅰ:在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科教兴国是党中央、国务院按照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科学分析世界经济状况和社会发展趋势,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措施。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主要是指()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C]坚持对外开放,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D]加快实现高技术产业化,走信息化发展道路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根本途径是()
 
[A]把科技与教育和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B]加大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
 
[C]深化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
 
[D]营造人才强国战略的体制环境
 
3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是()
 
[A]深化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B]加大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
 
[C]尊重知识,尊重人才[D]坚持以人为本的科技发展观
 
4邓小平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但却包含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他强调,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
 
[A]坚持人口、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B]引进技术、资金、人才,加强管理
 
[C]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D]开发能源,发展交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选择题Ⅱ:在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符合题目要求
 
1根据邓小平的战略思想,1995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首次正式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要()
 
[A]促进技术开发和推广,集中力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和关键技术问题,力争在优势领域有所突破
 
[B]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
 
[C]要加强基础性科学研究,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攀登科技高峰
 
[D]要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2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
 
[A]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B]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C]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基本原则,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
 
[D]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31989年第15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对可持续发展做了明确定义。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该建立在()
 
[A]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正的基础上
 
[B]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C]个人得到充分发展,但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的基础上
 
[D]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
 
4党的十六大报告不仅强调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而且在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还专门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包括()
 
[A]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B]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C]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D]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5我国人才工作现状同新形势、新任务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
 
[A]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够合理
 
[B]人才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C]人才工作的制度和机制不够健全
 
[D]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6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
 
[A]加快教育发展,提高全民族素质的迫切需要
 
[B]适应当今和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
 
[C]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迫切需要
 
[D]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7我国要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其中的主体是()
 
[A]党政人才[B]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C]专业技术人才[D]教育人才
 
8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养、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的措施包括()
 
[A]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地开展人才培训,重点培养一批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
 
[B]加强西部和民族地区人才开发,建立促进优秀人才到西部、基层和艰苦地方工作的机制
 
[C]尊重知识,鼓励创新,实行公平竞争,完善激励制度,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
 
[D]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进一步促进人才流动,积极引进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各类人才
 
(八)本章综合
 
选择题Ⅱ:在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符合题目要求
 
1改革要有新突破,发展必须要有新思路,新思路的核心就是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总方针是()
 
[A]发展与调整都要注意稳定
 
[B]在结构调整中保持较快发展,在发展中调整结构
 
[C]特别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关键
 
[D]发展和调整都要坚持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来推动
 
2我国的经济已经到了以结构调整促进发展的阶段,不调整就不能继续进行,不调整就不能健康发展。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A]产业结构不合理[B]地区发展不协调
 
[C]城镇化水平比较低                            [D]国有经济比例过大
 
3长期依靠量的扩张解决短缺问题使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几乎都与结构不合理有关。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基本要求是()
 
[A]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B]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要把科技、教育放在突出位置
 
[C]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D]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
 
4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以科学技术为动力。因此,提高经济效益和质量需要解决两个重大问题是()
 
[A]科学技术[B]创新
 
[C]开放[D]教育
四、答案与解析
 
(一)科学发展观
 
选择题Ⅰ:在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B【解析】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选择题Ⅰ:在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D【解析】由东向西梯次推进是邓小平提出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
 
2A【解析】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中的“第一个大局”的着力点是让条件较好的地区先富起来,以便示范、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
 
3A【解析】“第二个大局”的着力点是要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选择题Ⅱ:在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符合题目要求
 
1AD【解析】所谓“两个大局”,一个大局就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使之先发展起来,中西部地区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大局就是当发展到一定时期,比如20世纪末全国达到小康水平时,就要拿出更多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2ABCD【解析】以上四项是对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所遵循的原则的完整表述。
 
3ABCD【解析】西部地区地广人稀,但与东中部地区的差距有扩大的趋势,若不加速发展,就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也就难以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当今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而深刻的进行,我国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非常突出,如果不抓住这个机遇,解决这个问题,将会给全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不利影响,因此,西部大开发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众多,经济落后,必然影响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全。西部大开发是缩小东西差距,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4AD【解析】本题考查统筹区域发展的内涵和基本要求。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发展。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题干主要涉及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发展的问题、地区差距问题和东中西共同发展问题,AD项是这段材料蕴涵的发展观的精炼概括。题干没有提到鼓励东部地区发展的问题,B项被排除;统筹区域发展并不代表东中西部平衡发展,C项表述也不正确。
 
(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选择题Ⅰ:在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A【解析】这是党的十六大报告的标准提法。
 
2C【解析】家庭承包经营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坚持的经营形式。
 
3C【解析】农村全面实现小康,根本途径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4D【解析】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5D【解析】邓小平强调的就是农业的基础地位不能动摇,否则就会影响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6B【解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是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7A【解析】近30年的中国农村改革主要分以下三步:家庭承包经营、农村税费改革、促进农村上层建筑变革。
 
8B【解析】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中心任务是促进农民增收。
 
选择题Ⅱ:在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符合题目要求
 
1ABCD【解析】以上四项都是党的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繁荣农村经济方面的主要政策。
 
2ABC【解析】ABC三项概括了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3ACD【解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的原则是: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示范引路;政府支持、农民建设。
 
4AC【解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实行的方针是:多予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5BCD【解析】贯穿农村改革的一条红线是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6ACD【解析】ACD三项概括了深化农村改革的根本目的。
 
(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选择题Ⅰ:在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C【解析】效益是核心,经济发展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效率。
 
2C【解析】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的基本要求是,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核心是要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因此,C项符合题干要求。
 
3D【解析】ABC都是实施的粗放型增长的表现,D才是其实质。
 
4C【解析】ABD都是集约型增长的表现,而C则是集约型增长的实质。
 
5D【解析】增长方式的转变,由过去量的增长转变为质的提高,其中的关键就是提高经济效益。
 
6D【解析】应用主导是党的十六大报告的权威表述。
 
7C【解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其关键因素就是对我国现在的产业布局进行结构调整。
 
8C【解析】党的十六大报告已经明确指出了我国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选择题Ⅱ:在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符合题目要求
 
1ABCD【解析】ABCD四个选项都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ABC【解析】D仍是粗放型经济增长的方式。
 
3ABCD【解析】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经济发展要走出一条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
 
4ABC【解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处理好ABC三项所指的关系,这是党的十六大报告的提法。
 
5ABC【解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 ”是党的十六大对新的产业格局的权威提法。
 
(七)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选择题Ⅰ:在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B【解析】这是我国法律和政策的规定,教育是立国之本,科技是强国之路。
 
2A【解析】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根本途径是把科技与教育和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3C【解析】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4A【解析】可持续发展就是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选择题Ⅱ:在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符合题目要求
 
1ABCD【解析】以上四个选项概括了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主要方针政策。
 
2ABD【解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能作为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ABD为正确答案。
 
3ABCD【解析】以上四项都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
 
4ABCD【解析】这是党的十六大报告的提法。
 
5ABCD【解析】以上四项均为我国目前人才工作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表现。
 
6BCD【解析】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适应当今和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7ABC【解析】我们要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
 
8ABCD【解析】以上四项均为培养、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的措施,参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文件。
 
(八)本章综合
 
选择题Ⅱ:在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符合题目要求
 
1BCD【解析】发展与调整要注意稳定是总方针下的一个注意事项,不属于总方针的直接内容。BCD均是总方针的内容。
 
2ABC【解析】国有经济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某些领域必须占主导地位,但并不意味着在所有领域都要占主导地位,国有经济比例过大不是结构调整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3ABCD【解析】我国必须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新的产业格局。故以上四项均正确。
 
4AD【解析】教育是立国之本,科技是强国之路。
 
2D【解析】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邓小平理论中一个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科学命题,所以A项与题干无关。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十六大上提出的,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完整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全面的可持续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都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涵,因此BC项也被排除。
 
选择题Ⅱ:在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符合题目要求
 
1BCD【解析】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包括: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2ABCD【解析】本题考查科学发展观的本质。2004年2月21日,温家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发表讲话指出:“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因此,ABCD都符合题干要求。
 
3ABC【解析】全面发展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D是以人为本的要求。
 
4ABCD【解析】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
 
5ABCD【解析】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因此,它与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一致的。科学发展观是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理论上的创新,是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是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选择题Ⅰ:在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A【解析】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首次全面阐释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系统理论。
 
2A【解析】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
 
3C【解析】制度是社会公平争议的根本保证。
 
选择题Ⅱ:在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符合题目要求
 
1ACD【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胡锦涛的讲话中没有涉B选项的内容,所以被排除。
 
2ABC【解析】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社会和谐必须与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不能说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3ABCD【解析】上述四个选项均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4BD【解析】社会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的协调性。
 
5ABCD【解析】以上四项均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原则。
 
(三)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及其特征
 
选择题Ⅰ:在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A【解析】这是党的十六大报告的提法。
 
2A【解析】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
 
3D【解析】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4B【解析】这是党的十六大的标准说法。
 
5A【解析】在20世纪末,我国初步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选择题Ⅱ:在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符合题目要求
 
1ACD【解析】1987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明确提出了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三大肯定了这一战略构想。
 
2BCD【解析】“三步走”战略纠正了过去在经济上急于求成的错误,从我国国情出发,既规划了生产力方面的目标,又始终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目的和归宿;不是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单向发展战略,而是多元化的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战略(排除A)。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上百年的历程,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ABCD【解析】十六大对此作了明确阐述。
 
4ABC【解析】科教兴国不属于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奋斗目标。
 
5ABC【解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而采取的步骤,D不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况。
 
(四)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报 名 此 课 程 / 咨 询 相 关 信 息
【预约登门】 【网上咨询】 【订座试听】 【现在报名】
课程名称
2008年研究生入学考试邓论模拟试题五
真实姓名
* 性 别
联系电话
* E-mail:
所在地区
咨询内容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04-2010 www.szedu.net 深圳教育在线 版权所有
中国·深圳
粤ICP备06023013号